《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3》)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围绕产业热点,聚焦农业强国建设,科学把握农业强国的内涵要义与一般规律,探讨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主要路径;继续聚焦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多维度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畜牧业竞争力;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型),从粮食产能提升和全产业链减损两个维度全面研判中国粮食安全的保供路径。
《报告2023》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强国五大特征,设计相关指标体系,对国际农业强国进行识别,发现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是国际农业强国。五大国际农业强国在农业发展中都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提升并确保国际农业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每个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标准;农业投资力度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跨国企业软实力强,掌控全球农业规则话语权和供应链。未来中国迈入国际农业强国,可以借鉴国际农业强国的发展经验。
《报告2023》进一步立足农业强国建设要求评估了中国畜牧业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综合竞争力在135个国家中排名第5位。其中,蛋禽产业竞争力指数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1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生猪、肉羊和肉禽产业竞争力指数分别在112个、108个、109个国家中排名第6位、第5位和第7位,处于世界相对较高水平;肉牛和奶业竞争力指数分别在124个、132个国家中排名第34位和第42位,竞争力相对较弱。未来中国畜牧业应持续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提高饲草料的供给能力,降低国际贸易风险等方面发力。
《报告2023》指出,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成效显著,主要是玉米增产,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主要依靠玉米和大豆,关键是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考虑到当前中国人口基本达峰,口粮消费持续下降,未来粮食需求增长主要源自玉米和大豆等饲料粮的增长。粮食产能提升关键是要健全政策体系,稳住面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单产。《报告2023》认为,可通过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等措施提高玉米和大豆单产,通过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盐碱荒地开发利用等措施扩大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多途径综合发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中国玉米和大豆自给率。
《报告2023》研判,全产业链减损可再造“粮食千亿斤增产行动”。当前中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报告2023》测算显示,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其中,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较高。《报告2023》模拟结果表明,到2035年,若通过科技进步、农技推广、全民节粮减损行动等措施,使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3个百分点,收获环节可减损159亿斤、储藏环节可减损446亿斤、加工环节可减损260亿斤、消费环节可减损213亿斤,共实现粮食减损1078亿斤。届时,即使粮食产量不增长,也可实现口粮完全自给,玉米自给率提高至96.8%,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千亿斤增产行动”。
《报告2023》强调,从增产和减损两端发力,增产端要重点关注玉米和大豆,关键是品种培育和技术应用,减损端要重视全链条全过程减损,前提是科技和政策双管齐下,才能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新时期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