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国家食物安全基础的切实要求,是提高农牧民增产增收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动物营养需求的强力支点,更是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实现路径。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3》)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进一步聚焦畜牧业,基于农业强国内涵要求构建畜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讨论。
《报告2023》发现,中国畜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在135个国家中排名第5位(美国排名第1位),总体较强。具体品种来看,蛋禽产业竞争力指数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1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生猪、肉羊和肉禽产业竞争力指数分别在112个、108个、109个国家中排名第6位、第5位和第7位,处于世界相对较高水平;肉牛和奶业竞争力指数分别在124个、132个国家中排名第34位和第42位,竞争力相对较弱。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压力加大、疫病防控严峻、关键要素对外依赖度高、国际市场竞争不强等突出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大国博弈、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重大自然灾害、动植物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频现等问题,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们需要做什么?
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中国畜牧业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领域尚有显著的提升潜力。具体而言,2021年,中国的生猪与肉鸡出栏率仅达到美国同期水平的86%与35%,同时,在饲料转化率方面,中国的料肉比分别是美国的1.1倍和1.3~1.4倍;此外,生猪的生产成本也高达美国同期的1.7~1.9倍。另一方面,德国对每公顷土地上的畜禽饲养量有着严格的规定,如牛9头、羊18只、猪15头、鸡3000只、鸭450只,这反映了畜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
为了有效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畜牧业未来的发展应着重关注两大方向:首先,强化科技在畜牧业中的支撑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品种改良、推广先进技术和应用智能化机械设备等,以此提升整体生产效能。其次,积极推广种养循环和“以种定养”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高效配置,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升抗风险能力
当前,中国畜牧业正面临多重复杂风险。首先,在畜禽种源方面,中国主要畜禽核心种源中有近25%需依赖进口,特别是白羽肉鸡领域,自主培育品种仅占15%,显示出种源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其次,价格波动也是一大挑战。相较于美国活猪价格波动较大但猪肉价格相对平稳的情况,中国活猪和猪肉价格均呈现出剧烈波动,这对市场稳定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再者,疫病冲击构成了另一大风险。近十年来,中国动物疫病合计发生次数高达11.9万次,远高于美国的2220次。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中国生猪存栏量在2019年9月同比下降了41.1%,2020年猪肉产量也较正常年份(2017年)下降了近25%。
为了全面提升中国畜牧业的抗风险能力,未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突破卡脖子品种培育的难题,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畜禽种源的自主可控水平;二是要强化加工与储备环节的“蓄水池”功能,通过调节市场供需关系,有效平抑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影响;三是要在动物疫苗接种与疫情扑杀两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严格防范外来动物疫病的冲击。
提高饲草料的供给能力
当前,中国在饲草料供给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这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中国对大豆的进口依赖程度高达82%的,而这些大豆的92%源自美国和巴西,显示出高度的进口集中度。同样,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其进口依赖率也达到了7%,并且这些玉米几乎全部(98%)依赖美国和乌克兰的供应。此外,苜蓿商品草作为优质的牧草资源,其进口依赖率也接近30%,其中78%的苜蓿干草更是直接来自美国,这进一步加剧了饲草料供给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增强饲草料的供给能力,中国在未来应着重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必须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特别是要加强对玉米、大豆以及优质牧草的生产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种植饲草料作物,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其次,积极拓宽饲料粮的进口渠道,以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同时,加强对进口饲草料的检验检疫工作,确保进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第三,加大对饲草料产业的科研投入,提高饲草料的转化效率和营养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推动饲草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降低国际贸易风险
当面,中国畜牧业在国际贸易领域仍面临一定风险。2022年中国肉类供应中有7%依靠于进口,这一比例虽然看似不高,但在全球供应链波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其潜在的不稳定性尤为引人关注。更为关键的是,饲料粮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石,其(玉米和大豆)进口依赖度高达27%,高度的进口依赖不仅使中国畜牧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因供应链中断而面临饲料短缺的风险,进而影响到国内肉类的稳定供应和价格稳定。
为了有效降低国际贸易风险,中国未来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方面,适度增加肉类进口,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国内肉类市场供应,优化肉类产品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替代部分国内生产的肉类,减少对这些肉类生产所需的饲料粮的依赖。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畜牧业企业,并强化其在海外多元市场的布局,通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建立稳定的国际贸易关系,以分散国际贸易风险,为中国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