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姓名:博导简介--陈学渊

职务职称: 副主任/研究员

邮箱:chenxueyuan@caas.cn

出生年月:1983年10月

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

电话(座机):010-82106164

个人简介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创新团队副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专家,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评估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围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开展研究与转化工作,近年主持承担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工程院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重点咨询课题/院地合作重点项目,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农村部软科学,农业农村部委托课题等;公开发表期刊论文和时评文章60余篇,出版著作6部;授权软件著作权与专利32项,开发产品4个,成果应用证明6项,获得奖励4项;主笔撰写政策建议报告10余份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其中国家级领导重要批示2份。

教育经历

2002.09-2006.07 西南科技大学 工学学士

2006.09-2008.07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工学硕士

2011.09-2015.07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农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8.07-2015.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16.01-2016.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17.01-2019.08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9.09-2021.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副主任/副研究员

2022.01- 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副主任/研究员

科研项目

[1] 主持:汾渭平原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优化调控研究(2023.01-202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42271285);

[2] 主持:西北旱区农业用地变化对政策组合的响应机制研究(2017.01-201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41601603);

[3] 主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风险评估研究(2025.06-2026.12),中国工程院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5-GDZK-11)

[4] 主持:数字技术赋能宁夏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2025.09-2026.09),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5BEL01016)

[5] 主持:西藏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2023.01-2024.04),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Z202301ZY0006F);

[6] 主持:宁夏智慧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综合研究(2020.01-2020.12),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课题(项目编号:2020NXSZ1-3);

[7] 主持: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研究(2016.04-2016.12),农业农村部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05);

[8] 主持:城镇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提升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2011.01-2014.06),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11BAJ07B05-02);

[9] 主持:土地利用分类与时空变化影响机理研究(2013.03-2013.12),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

[10] 主持:我国乡村变迁过程中乡村与乡村空间规划辩证关系研究(2020.01-2020.1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11] 主持:政策组合情景下西北旱区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模拟研究(2019.01-2019.1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12] 主持:西北旱区农业用地动态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2018.01-2018.1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13] 主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景观梯度特征分析—以浙江安吉为例(2015.05-2015.1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14] 主持:基于县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与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2012.01-2012.1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15] 主持:海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模式优化研究(2010.01-2011.0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重大代表性成果

(一)主要学术论文

[1] Ling, L. ; Wu, Y.;Dai, G.; Chen, X*. ; Li,M. (2025).Coordination level, spatio-temporal effect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water–land–economy composit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ports,Corresponding author;

[2] Ling, L.; Wu, Y.; Dai, G.; Chen, X*. (2025).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China. Agriculture , Corresponding author;

[3] Ling, L. ; Tang, H*. ;Chen, X*.et al. (2024).Spatial zoning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county high-standard farmland siting delineation for sustainable cultivated land use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Dali, Shaanxi. Ecological Indicators, Corresponding author;

[4] 曹子建,陈学渊*,高文菊,等. (2024).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互动逻辑、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基于河北唐山实地调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通讯作者;

[5] 周群,陈学渊*,韩晓静,等. (2024).华北平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域特征、效率评价与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通讯作者;

[6] 曹子建,吴永常,陈学渊. (2023).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演变历程、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中国科技论坛;

[7] 周小平,陈学渊*,吴永常. (2023).宁夏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历程、模式成效与经验启示.中国科技论坛, 通讯作者;

[8] Ling, L.; Wu, Y.; Yu, Q.; Chen, X*. (2023).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griculture, Corresponding author;

[9] 唐华俊,吴永常,陈学渊*. (2023).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 通讯作者;

[10] Ling, L.; Chen, X*.; Wu, Y. et al. (2023).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Experience Inspiration—Case Study of 200 NMAIPs in China. Agronomy,Corresponding author;

[11] Yu, Q.; Wu, Y.; Chen, X. et al. (2023). Do China’s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Promot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Based on Multi-Period DID Methods. Agriculture,Contributing author;

[12] 位佳佳,吴圣,陈学渊*,等. (2023).县级科技局“撤并”背景下的基层科技管理创新研究.中国科技论坛, 通讯作者;

[13] 杨世成,吴永常,陈学渊. (2023).农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大荔县调研数据.环境保护科学;

[14] 位佳佳,陈学渊*,吴永常,等. (2023).西北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以陕西大荔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通讯作者;

[15] 于琦,黄灿宏,欧阳进良,范云涛,陈学渊*.(2022).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历程、经验及启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通讯作者;

[16] 杨世成,吴永常,陈学渊,等. (2022).土地利用变动视角下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发展探析—以陕西大荔为例.广东农业科学;

[17] 于琦,陈学渊*,吴永常. (2022).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基于江西省102个县域的调研数据.江西农业学报, 通讯作者;

[18] 鱼坤,陈学渊*,韩晓静,等. (2022).西北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异质性研究—以陕西铜川耀州区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通讯作者;

[19] 陈学渊,张春英,韩晓静,等. (2021).退耕还林过程中旱地—林地景观梯度时空变化分析—以西北旱区陕西耀州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第一作者;

[20] 鱼坤,吴圣,张春英,吴永常,陈学渊*. (2021).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分布特点及经验启示.科技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

[21] 刘建艺,陈学渊,吴永常. (2020).农业园区产业演变特征分析—以大荔农业园区为例.东北农业科学;

[22] 吴圣,吴永常,陈学渊. (2020).农业科技园区纵向政府间的博弈关系分析—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农村经济;

[23] 吴圣,陈学渊,吴永常. (2019).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背景、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科学管理研究;

[24] 吴圣,吴永常,陈学渊. (2019).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阶段演变、面临问题和路径探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5] 孙东升,孔凡丕,陈学渊*. (2019).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经验、启示与建议.农业经济问题, 通讯作者;

[26] 陈学渊,张春英,吴永常,等. (2018).政策因素对农业用地时空变化的影响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第一作者;

[27] 陈学渊,唐华俊,吴永常,等. (2015).耕地格局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分析—以浙江安吉为例.中国农业科学, 第一作者;

[28] 陈学渊,唐华俊,吴永常,等. (2012).海河流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第一作者;

[29] Chen,X.; Wu,Y.;Zhao,B. (2012).Study on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Methods Based on Omni-Direc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6th 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CCTA), Oct 2012, Zhangjiajie, China. The first author;

[30] 陈学渊,唐华俊,吴永常,等. (2010).东北各地市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国农学通报,第一作者;

(二)主要报刊时评

[1] 陈学渊,李善伟.(2024). “以补定占”强化耕地保护数量质量,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落实落细.光明日报,第一作者;

[2] 陈学渊.(2024).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专家解读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新华社, 第一作者;

[3] 陈学渊、零丽斯. (2024).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赋能提升耕地质量. 光明日报, 第一作者;

[4] 陈学渊、零丽斯. (2023).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支撑区域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第一作者;

[5] 陈学渊. (2023).统筹抓好用好各级各类农业园区,促进做大做强做优区域农业产业. 新华网, 第一作者;

[6] 陈学渊、位佳佳. (2023).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长效管控机制. 农民日报, 第一作者;

[7] 陈学渊、范云涛. (2022).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集聚优势,赋能驱动新阶段农业强国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第一作者;

[8] 陈学渊. (2022).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 人民日报, 第一作者;

[9] 陈学渊. (2021).新时期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重点的思考. 人民日报, 第一作者;

[10] 陈学渊. (2021).破解耕地细碎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农民日报, 第一作者;

[11] 陈学渊. (2020).建好用好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人民日报, 第一作者;

[12] 陈学渊、吴永常. (2020).疫情对我国农村基层组织治理体系的影响与启示. 农民日报, 第一作者;

[13] 陈学渊. (2020).总书记关心“耕地中的大熊猫”为黑土地保护注入强心剂. 中国网学习强国, 第一作者;

[14] 陈学渊、吴永常. (2019).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农民日报, 第一作者.

(三)主要出版著作

[1] 《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模拟与景观评价》(201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专著;

[2] 《中国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选址划定路径与效应评价研究》(202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著,第一作者;

[3] 《我国耕地“非粮化”:演变特征、驱动机制与管控路径》(202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著,第一作者;

[4] 《宁夏智慧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2022),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著,第一作者;

[5]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著,第一作者;

[6] 《低碳城镇:碳汇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201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著,第三作者;

奖励及其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专家,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评估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