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简介--吴永常

来源 :科研处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2-04
【字体:

 

 

姓    名

吴永常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员

性    别

最高学位

与毕业学校

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

出生年月

1970年6月

外国语种名称

英语

民    族

汉族

办公电话

010-82109894

政治面貌

民革党员

电子信箱

wuyongchang@caas.cn

所在部门

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

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行政职务

总规划师

邮政编码

100081

主研学科

二级学科码

120301

二级学科名称

农业经济管理

研究方向名称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背景

1999.9-2002.7,中国农业大学作物科技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农作系统设计;

1992.9-1995.7,西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

1988.9-1992.7,西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专业获得学士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农业区域开发。

工作经历

1995.07-1996.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宏观研究室实习研究员

1997.01-2001.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资源室助理研究员,副主任

2002.01-2009.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资源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其间:2004.12-2006.12  国家科技部农社司星火处<借调>)

(其间:2005年8.01-30   在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进修城市资源管理专业)

(其间:2007.06-2008.12  国家科技部计划司计划协调处<借调>)

2010.01-2014.12 中国农科院区划所现代耕作制度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5.01-2016.02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空间农业规划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2016.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空间农业规划和农村信息化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技合作、攻关、支撑、星火计划等课题16项,主持设计完成了3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规划,获省部级奖4项,优秀规划成果奖3项,在作物学报、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 2篇、CSSCI5篇),主编专著5部,申请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7项。

系统总结了中国耕作制度50年发展历程,建立了以GIS为平台的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图及相应的数据库;系统提出了农技110的概念,开发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决策支持系统(APADSS,单机版2003)、中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专家决策支持系统(RASADSS,网络版2005)和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ARDMIS,网络版2008)等;提出了“资源高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低碳村镇概念和实现的技术路线图,围绕城镇碳汇大于或等于城镇碳源的目标,将“生物固碳”与“城市空间格局”相结合,在理论上建立了与“节能减排”并举的“生物碳汇”方法与途径,率先提出了城市空间农业的概念,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城镇的碳汇测算方法,解决城镇景观生态系统的碳汇技术集成,发挥绿地和湿地,特别是城镇建筑物空间绿化在低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向用户互动信息共享目标,引入多维信息论,结合基于CAD、GIS、3D和VR技术集成,创新性地提出“多维信息空间农业规划方法”,以空间维度的多目标管控、时间维度的多任务过程跟踪和信息维度的多方博弈资源信息整合为技术导向,研发了基于多维信息控制与评价、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农业规划应用平台,开发出比例尺1:10000的县域、1:5000的农业园区和1:2000的现代农业企业3个空间尺度的系统构建模式及其触屏演示系统4类数字沙盘产品,在农业规划方法论上实现了由平面布局到空间规划、由静态展示到动态仿真、由单向指导到多向互动、由抽象描述到直观推演的突破,已成功应用到广东中山港口镇、陕西铜川印台区和耀州区、河北肃宁、贵阳乌当、天津滨海新区龙达、贵州乌当和凤冈等10个农业规划中,获得地方一致好评。

社会兼职

科技部农村信息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核心专家组成员,海南省科技110政府高级顾问,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农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