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深刻领会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必然性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硬核支撑。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竞争力不高。农业科技重大原创成果和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农机装备和智能设备核心部件受制于人,部分畜禽核心种群严重依赖进口。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避免因国际政治动荡而被“卡脖子”的风险,其根本途径不是靠国外、靠进口,只能靠自主创新,靠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唯有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将持续面临比较收益低下,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均不高等问题。科技创新是改变农业弱势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只有让科技创新的活水渗透到田间地头,以科技之“长”,补传统农业之“短”,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蓄势赋能。
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历史必然性。当前我国进入依靠科技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显著增强,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释放和创造内需潜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产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在国际上由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基础。
二、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布局和统筹规划,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科技已经渗透到土壤保育、作物育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畜禽良种繁育、饲料管理、产品加工、疫病防控等各个环节,人工智能、数字化、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的精准管理、追踪溯源等提供发展新动能。科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产业韧性提升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对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要求,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仍面临以下挑战:
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仍处于追赶阶段,部分领域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专利面临“卡脖子”风险。科技部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的技术仅有10%处于国际领跑地位,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我国在作物种质核心材料、畜禽核心种质、有机污染物控制、高精尖农机装备等诸多领域“受制于人”。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虽然已超75%,但老百姓“肉盘子”“奶瓶子”的核心种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进口,尤其是生猪、肉牛、奶牛、白羽鸡等。我国重大农机和食品装备核心部件90%以上来自国外,部分产品供应链不能完全自主可控,面临“断供”“卡脖子”风险。
农业科技体制与农业生产规律不适配,科研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不足。农业生产具有长周期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自然属性,农业科技工作必须遵循农业生产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农业科技工作必然具有长周期性和地域性等特点。然而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包括项目组织实施、执行期限、实验设备器具的采购方式等,并未按照农业的特殊性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制,违背了农业生产规律。农林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主体的属性定位和任务分工不明确,科研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和自创收入中分身乏术,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涉农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整体创新水平不足,尚未有效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农业核心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为18.86%与16.79%;根据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据统计,我国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不足50%;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农业科技产学研脱节,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不畅通,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和纸面上,没有应用到田间地头,更没有达到产业化的阶段。
三、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议
聚焦基础前沿研究占领高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围绕农业基础前沿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核心短板领域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一是基于链式创新的视角,统筹布局科研经费,明确资金使用用途,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切实加强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扩大农业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二是系统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基础前沿成果,鼓励科研主体勇闯创新“无人区”,积极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核心种质资源、高精尖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为重点,以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绿色发展为目标,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降低农业关键技术、产品、装备的对外依存度。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创新链人才创新活力。一是以农业生产规律为基础,完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加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经费支持机制,构建与农业生产适配的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研究的管理体系。二是创新科研机构管理,释放农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赋予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充分自主权,深化绩效评价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分类评价,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强化青年人才培育。三是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地位,促进涉农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融合驱动作用。
构建系统化农业产学研联结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围绕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打通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的逆向创新链条,做实做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技术转化部门和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有效沟通、系统衔接、一体推进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发挥政府配置基础性资源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优化配置要素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三是持续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形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涉农企业需求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