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专家论点

李先德:“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背景、政策解读与国际经验

来源 :李先德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7-11-10

  出台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却一直较为缓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停滞和后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新空间。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程上受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农民。尤其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更加凸显,广大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政策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乃至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乡村仍然面临着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就此问题提出来的。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盛世历史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业,而乡村和农业则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乡村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短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乡村发展则一直较为滞后,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后,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经济落后、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增收缓慢等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发展的出路,涉及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方面条件,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三农”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新时期乡村发展新动能。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大了“三农”政策支持力度,2004年起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先后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有力推动了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从这些政策的发展动能来看,主要强调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扶持,乡村和农业均处于被动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置于和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更加充分地立足于其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长效的可持续发展动能机制。这是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要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今后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时期乡村发展新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相较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除了沿用“乡风文明”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层次更高,要跳出单一的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盈利产业并带动农民增收;以前要求“生活宽裕”,如今面向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更要“生活富裕”;以前要求“村容整洁”,现在要求“生态宜居”;以前要求“管理民主”,现在提“治理有效”,向多方参与“治理”转变。

  国际经验

  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容易导致乡村的发展陷于停滞。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重视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有效解决了工农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过大等问题。例如,日本的“造村运动”,主要通过政府扶持和“农协”引导,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韩国的“新村运动”,以美化环境和农村改造建设、教育培训与激励机制结合为着力点;我国台湾省的“富丽乡村”,着重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深入挖掘乡村内涵,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德国的“村庄更新”,侧重乡村规划和布局,强调发展可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荷兰的“土地整理”,强调统一规划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水资源管理,扩大农地面积,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环境优美的乡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生活品质也远高于城市,成为民众休闲休憩的重要区域,一些乡村庄园甚至成为接待外国元首的外交场所。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和建设道路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竞争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全依赖政府强大财政供给的路子,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部分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和农村衰败并存的“陷阱”局面,必须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牢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制定符合现实国情农情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