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和非农就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薄弱,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为此,完善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加快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入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长期以来,国家公共投入的不足以及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的低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中,更是由于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导致农村地区人力投资的绝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从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总体状况是受教育年限较低,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4年;文盲率5.7%,比全国(4.08%)1.62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达82.5%,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从教育支出来看,农村地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仅8.4%,比城镇地区(12.08%)低3.68个百分点。
(二)农村精英短缺,劳动力不断外向流动。改革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多年的城市偏向政策,农村各项建设严重滞后,人力资本报酬低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本要素单向流动。1995—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由5066万人增加13212万人,年均增长9.1%。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占农村就业总人数的36.97%。而外出农民工中,67.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比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高,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留下来的农民精英短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严重。由于农村青壮年的不断外出,农村“386199部队”、空心家庭、空巢老人等等问题突出,留守问题严重。据统计,全国农村地区留守妇女47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人,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妇女化、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人口逐步空心。这不仅导致了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减慢,同时引发了农村利益流失,农村经济萎靡,区域经济发展落后。
(四)外出务工工资报酬低,社会保障问题突出。据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城乡工资差距大。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外出务工的农民中加入工会组织比率仅为44.6%,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88.5%)4.0个百分点。
二、培育创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培育现代农民,推进农民群体结构合理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将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用图1的金字塔结构来表示。在整个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中,如果把农民群体看做是金字塔,那么塔顶便是“创业型”农民,塔中是“学习仿效型”农民,塔底是“传统型”农民。
创业型农民包括当今农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生力军,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民作为人力资源培育体系高端的源头作用,以创业型农民为抓手,引导学习仿效型农户,层层推进并培育新的创业型农民,优化整个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创业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农民主动创业积极性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在试点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尽早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土地优惠、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经营补贴、政策优惠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农村创业大户、农民创业园、农业合作社、创业经营项目、创业基地和各种种养基地等予以扶持。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如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逐步完善农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创业帮扶作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坚持试点先行,搭建农民创业平台。选择按东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的县示,加大范围开展试点,已经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地区要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参加试点。鼓励各地建立创业农户平台和培训基地,如在中东西部设立创业农户试点,考虑不同产业,通过试点初步形成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搭建农民创业平台,形成多个比较有实力的农民创业基地、种养基地甚至是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农民创业工程的建设,逐步推进创业农民的发展。
(三)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增加农村教育科技培训。一是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降低培训成本,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步建立起政府、用人单位、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二是适度调整扶贫和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教育和相关费用支出,以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三是利用专项资金,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农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积极引导扶持“执照农民”,提高市场主体意识。农户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交易成本高,农业比较收益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户的带动作用,向创业农民颁发营业执照,开设“执照农民培育服务通道”,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发展“执照农民”,大力培育农产品种养业、农业服务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创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通过明晰农民主体资格、提高农民的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门槛的能力,提高农民品牌意识、市场主体意识、合同意识和农村市场化程度,增加企业、合作社与农民间的产品交易,扩大涉农企业、合作社的影响面,实现“村村有项目、家家都参与,村级集体与家庭经济双赢”的局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五)鼓励兼业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家庭为单位创业带动就业,以二三产业为主要创业领域,鼓励小规模农户不断积累资本,因地制宜选择“种养结合、农商结合”的内涵型兼业发展模式,增强农户的市场适应力和应变力,抗风险力,实现土地适度规模,从而通过房产土地的财富效应,吸引部分农村青年在家乡创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