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平、蒋辉:促进我国节粮减损刻不容缓

来源 :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0-08
【字体: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数量激增,总量已接近国内产量的6%。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之下,我国每年仅在农户储粮、仓储运输和加工这些餐桌外环节导致的粮食损失浪费却高达700亿斤以上,接近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相当于吉林省2014年产粮总量,若将餐桌上的粮食浪费算在其中,则更加触目惊心。一边是不惜代价提高粮食产量另一边却又大量浪费,我国如此巨大的粮食浪费究竟产生在哪些环节,如何治理此类浪费?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产销紧平衡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我国粮食浪费带来严峻的问题

    1.收割环节导致的粮食损失。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收割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59.5%,但不同地区不同主粮作物之间的收割能力仍不平衡,如南方地区机收率相对北方较低,逢雨天致使水稻发芽霉变时常发生,造成了大量的损耗和浪费。与此同时,由于收割机械设计的精细化不足,也增加粮食遗漏数量。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湖南和湖北等粮食主产区在收割水稻、玉米时,由于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损失竟占总产量的10%左右。

    2.收储环节的粮食损失。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9亿吨,其中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储存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技术指导服务,农户所储粮食中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比例在8%左右,核算下来,全年粮食损失浪费大约在400亿斤以上,相当于一个中等粮食主产省一年的产量。以吉林市为例,80~90%的农户采取的都是“地趴”储粮的方式,粮食损耗率高达11.77%;而南方的广西,农户粮食产后因储存不当损失率为9.7%左右,测算年损失粮食达13.58亿公斤,每年损失高达40.5亿元。另一方面,全国的储粮食企业有近2400亿斤仓库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年损失损耗逾150亿斤。2013年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5.31”火灾事故,当时被火灾烧毁粮食4万余吨,直接经济损失为307.9万元。

    3.运输环节导致的粮食浪费。我国的粮食运输方式落后,专业化运输工具短缺,散粮运输比例只占到25%左右,大多数粮食运输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即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导致的平均撒漏率在5%左右,距离国家规定的2.5%的损耗要求相差还很远。每年由此导致的粮食损失在300亿吨以上。

    4.粮食过度深加工导致的浪费。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使大米具有更好的商品价值,大多数加工企业都会对大米进行两次,甚至多次抛光。这种过度加工不仅降低了出米率,提高了大米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影响了大米的营养价值。按农业部最新的数据,我国在加工环节造成粮食损失已经达150亿斤以上,经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测算,如果精制米市场份额继续增加,大米损耗量最高将达400亿斤,相当于约1.3亿人一年的口粮。

    5.餐饮业存在严重的粮食浪费。根据2012年2月份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据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仅北京每天产生的1.8万吨生活垃圾里,就包含了大量没有吃过的面包、三明治、快餐,整块的鱼、肉、还有成袋的大米等好端端的食品。

二、促进节粮减损的政策建议

    1.将“节粮减损”与“稳粮增收”一视同仁。我国当前以“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与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容易导致地方官员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上,把粮食增产增收作为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目标,而很少关注粮食产业链条中的巨大浪费。因此,有必要转变以往的考核体系和奖惩体系,不仅要考核产区的粮食产出数量,更要核算该区域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耗损率。粮食奖补既要考虑增产增收也要与节粮减损增效挂钩。

    2.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使节粮减损上升到法律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设计,建立节粮减损的粮食管理体系、定价体系、浪费惩罚体系,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尽快颁布《粮食法》,从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减少农户储粮以及储存、运输、加工、餐饮等环节损失浪费,加强节粮减损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等方面,规定节约减损的措施和制度。通过法律惩处典型案例,促动全社会节粮减损观念的形成。

    3.加大节粮减损的投入和条件建设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进行中小型节粮减损条件建设,重点向粮食主产区、生产核心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着重支持粮食储存、运输、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的研究,科技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部委应联合设立专项资金和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加大主产区仓容新建、扩容、升级的建设;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支持粮农建设自然通风仓、小型烘干设备和烘储仓等初加工设施。

    4.加强节粮减损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技术在节粮减损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粮食储运、加工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大型国有粮食储运加工企业充分从节粮减损角度考虑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工艺流程等,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环节进行改造升级,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引导和扩散作用。加强储粮技术创新,改善储粮条件,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研究和技术转化,推广运用机械通风、低温储粮、高水份综合储粮等技术,保障原粮仓储安全,实现科学保粮、绿色储粮。强化节粮减损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将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作为重点,加大节粮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推进米糠、麸皮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5.引导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的粮食消费观。强化对粮食生产、储运、加工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引导,定期进行爱岗敬业、颗粒归仓、杜绝浪费的专题教育培训;大力倡导简朴务实的餐饮消费观,培养平衡膳食的饮食习惯;从社会引导、舆论宣传、学校教育、法制建设等方面强化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价值观。

     

     

    (作者: 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蒋辉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