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平: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 :农经所   作者:   发布时间: 2011-12-29
【字体: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要采取有力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

    1. 坚持实现城乡统筹,实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战略

    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基础系统,因此,必须把农业现代化战略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战略之中,把农业现代化纳入农村现代化战略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只有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才能有效地改善现代农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从我国人口近80%在农村的国情来看,既难以完全依靠城市工业积累为现代农业提供足量的资金,也不可能完全靠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来吸纳现代农业过程中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进行,拆除城乡壁垒,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要让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让务工经商的离农的农业人口既离土又离乡,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最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主产区利益补偿问题,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对主产区政府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强化并落实销区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粮食风险基金比例,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央财政增加补助地方规模和比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切实减轻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二是在粮食主销区建立粮食生产补偿基金,出台相关运费补贴等政策,帮助主产区解决商品粮外销、外运的问题,环节地方政府的压力,充分体现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三是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合作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通过现有政策和自己渠道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在粮食主销区提取部分土地出让费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加大体现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和转移支付效果。

    3.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 稳定小农与发展大农并举

    在实现现代农业的发达国家中,农业经营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化、规模化的大农经济,另一种是不少欧洲国家及日本为代表补贴型的小农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农业不适宜走美国式的农业道路,也不适宜走欧洲国家及日本为代表的农业道路。建设我国现代农业,适宜走两种农业经营模式并举的新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的前提下,稳定发展以小农家庭经营为基础,走内涵式的小农集约经营的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引导小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小农的组织能力。有目的推广技术适用,资金投入不多,经济效益明显但耗费劳动工时较多的经营项目,生产一些高附加值农产品,导致产出有较大幅度增大,以达到尽可能扩大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吸纳率,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选择国有集体农场、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大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农经济,实行有偿转让土地,走内涵式的大农规模经营道路。在高效种养业、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创汇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领域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种养业的生产规程,农产品加工的标准化流程,质量检验检测规程,有意识的采用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适度,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经营项目。使农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5.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要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第一,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第二,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第三,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投入。第四,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集中产粮区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补贴等各项生产补贴制度,根据需要适时建立其它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制度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补贴制度。第五,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

    6. 建立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使一部分农民成为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逐步实现社会化。到2010年底,全国合作社数量超过35万家,大体平均每月新增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8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7.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功解决了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多年积累的弊端。首先它为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其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了一套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成功的解决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的技术对接问题。第三,大力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8.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民的承包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还是重要的生活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而且在土地承包权流转中继续发挥土地的保障功能,没有使农民因土地承包权流转而失去生活保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

    9.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在产业、区域、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大力倡导循环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