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刊登吴永常署名文章: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来源 :《瞭望》 2018-07-14   作者:吴永常   发布时间: 2018-07-24
【字体:

  “民为政首,农为邦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包围城市”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举世瞩目。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开启“三农”工作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乡村和城市之间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更多地表现为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农业基础巩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民族振兴整个大局。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人才振兴是支撑,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基础,组织振兴是保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三农”工作的新使命。党管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治优势。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五级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战略,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

    城乡统筹,引领“三农”发展新变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解决“三农”问题,既要靠城镇化,也要重新正视乡村价值,科学引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格局及其变化。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乡村不能衰败,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从“乡村建设运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百年的乡土重建探索终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得到了真正的价值实现。

    以人为本,激活“三农”发展新动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切实发挥2亿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内生动力之所在。以基层党组织的“支部+”为平台,挖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凝聚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创新创业“新四军”(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下乡科技人员)、涉农企业等外部新动能。内外相加形成全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管理,善经营”的生力军。

    绿色发展,拓展“三农”发展新业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稳定可持续的田园生态系统。着力发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乡村文化,实施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结合乡村旅游,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兴,百业兴,让农民在全产业链的增值中共享利益。

    规划先行,谱写“三农”发展新篇章。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关乎全局、着眼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做到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乡村空间规划理念,系统规划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组织建设、文化振兴等,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乡村振兴,既要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基础,也要推动农村包括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事业系统且庞大,任重而道远,既要有攻坚扶贫般的政治觉悟,也要有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载着中国梦,中华民族这条巨舰必将驶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彼岸,为全球解决农业农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网址链接:http://page.palmtrends.com/show.php?id=NPPzpt9898M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