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刊登刘文勇署名文章:着眼“综合”切忌“新瓶装旧酒”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12-18
【字体:

《 农民日报 》( 2017年12月12日   06 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勇

 

  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田园综合体”作为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农村发展新模式而被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十九大报告中的“田园综合体”概念,是一次综合性的阐述;是将多个过往我们提倡的,能提高农民切身收益的动作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抓手:“循环农业”有益于环境,“创意农业”有益于生产,“农事体验”则是三产转型融合。无一例外的,以上所提及的诸多方面,农民都是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与最终的利益获得者。

  但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田园综合体”只是若干功能的罗列,反而应该对“田园综合体”中的“综合”二字加深认识。那么,“田园综合体”与单独的“专业合作社”又或者是城郊“农家乐”相比,“综合”二字的优势又体现在何处呢?关键体现在若干事项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与甚至互补,这才使得若干的业务线之间,成本共享,收益加成。譬如,“循环农业”便可以成为“创意农业”的新方向,而“创意农业”以无疑可以成为“农事体验”的新卖点等等。综合性的商业模式大幅降低了独立运作、各自为政可能导致的交易成本,使其成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发展模式。

  直到今天为止,“田园综合体”依旧算是一个还比较新的概念,各地对“田园综合体”的理解也是参差不齐。今年年初,财政部已经在包括江西在内的多个省份开展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试点,就是想让各地针对自己的情况试试水,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再推广。

  “田园综合体”当然是个好的发展路径,但笔者却也在实地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现在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政策响应速度,在没有找到恰当方向和路径的情况下,直接上马了一些与“农家乐”并无差异的项目。甚至简单地将原有合作社或农家乐换个招牌,“新瓶装旧酒”,这样的模式恐怕就很难达到政策所期待的发展效果了。因此,对于“田园综合体”,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是不能简单地将“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等同于旅游休闲。的确,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是三产融合的好方法之一,但把“田园综合体”这样一个大命题缩减成农家乐这样一个小业务,则不免狭隘化。值得推荐的做法,是将农家乐在内的农事体验活动作为田园综合体的引流工具,将“田园综合体”与当地的市场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优秀的连接线。这也使得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有了进一步开发的支点。

  其次,在不同地区的田园综合体面对的情况不同,发展的路径也应该差异化。河北省迁西县东莲花院乡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一个不错的案例:根据当地以特色水杂果产业基础,以油用牡丹、猕猴桃、小杂粮产业为特色来建设的田园综合体,在生产体系上能够和原有的体系相结合,也能够与当地的市场经济相融合;另外,无锡的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多利成都农场”田园综合体项目则分别以有机农业与有机蔬菜为自己的特色,走出了属于自己独特发展道路。

  其三,是工商资本的引入后,一定要有政府的持续引导。“田园综合体”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工商资本的引入。而在某些地方,政府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职能定位为“招商引资”。而引进来以后,实际执行是否严格按照合约承诺?当地老百姓有没有真正参与到综合体的建设及服务的过程中来?工商资本在随后的运作过程之中,是否存在需要政府解决的切实问题?笔者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个别地区工商资本由于各种原因弃地而逃的现象,结果农民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要通过发展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就要切忌一窝蜂、一刀切;不适合做的地方,不要强行上马。要让农民—特别是贫困的农民—参与进来,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增收脱贫甚至致富。从大局上来说,农业生产仍然是我们农村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应该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红线意识是绝对不能松懈的。

  相关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7-12/12/nw.D110000nmrb_20171212_4-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