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刊登刘文勇署名文章一箭双雕话“并地”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20
【字体:

《 农民日报 》( 2016年07月12日   07 版)

 

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6-07/12/nw.D110000nmrb_20160712_2-07.htm?div=-1

 

甘肃省金川区的“以井定田,互换并地”与土地确权融合推进的模式,是重要的土地流转模式的“微改进,微创新”,令人侧目,值得肯定。

我国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现象是极其普遍的:往往单个农户家庭会拥有多块远近不一、大小不等、质量不同的土地,这为农户在耕种与管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甘肃省金川区则体现为机井灌溉不便。

今天,金川区的“以井定田,互换并地”就是破解“土地细碎化”困局的一次好机会。在当地村集体的主导下,他们使用了相对“出租”更少见的“互换”方式流转。根据《农村土地承法》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在这里,常见的农地流转方式“出租”,主要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而“互换”,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之间,为方便耕种和各自需要,对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换。我们知道,越是细碎化的土地,越是面临整合互换上难以逾越的交易成本,而在现有的互换模式中,村(或组)集体往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有且只有来自村集体内部的组织形式才有可能在了解双方信息的情况下,完成农地的流转互换。

现在,我国各地农地确权依旧方兴未艾,在农地确权的同时,开展土地细碎化的整合工作,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之举。农地互换整合最大的难题——土地面积质量等琐碎信息确认,恰好是我们土地确权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如何更好地借力打力,金川区给了我们一种可能的方向。

对于这种模式,在操作过程中有几点仍需要注意:其一,如何在互换并地的过程中,保证农户的权益不受到损害,防止村集体的政绩与面子工程。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最基本的是交流机制,让所有人的意见都能够在村集体内得到充分的表达;其次是清晰的反馈机制,让可能的不满意有通顺的反馈与表达途径;最后是明确的裁决机制,让可能的矛盾有一锤定音的解决方案。其二,是否给互换并地后的农户提供了进一步农地流转的路径。毕竟我们应该考虑到,无论怎么互换,我国农村土地的户均面积还是少,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规模面积。在互换之后,怎样能够有进一步更好的整合之路,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