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平教授就“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题接受农民日报采访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1-06
【字体: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 农民日报 》( 2013年01月01日   03 版)

嘉宾:蒋和平,男,湖南省永州人,博士。1995年~199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农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级教授、农业科技管理学科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模式的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50项重点研究课题,出版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等10本专著。

主持人:本报记者 陈伟

嘉宾: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蒋和平

 近年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三农”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具体发展模式、实现路径等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有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蒋和平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这些年一直关注农业规模经营相关课题。他们独辟蹊径,挑选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多个农业规模经营实例进行调查和对照比较,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了深入研究。本期对话主持人邀请到蒋和平教授,就如何理解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主持人: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提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全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嘉宾:农业规模经营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首先,现代农业是集约化的农业,要求生产要素聚集,相应的管理要素也更加复杂,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要,必须搞规模经营。其次,现代农业还是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都要求一定的规模,一家一户很难做,成本很高,根本做不下去。第三,现代农业还是一个品牌化的农业,农业产品是产品质量、商品信誉、当地农耕文化、传统特色等要素的结合体,要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品牌、管理好这些要素组合,都必须要求一定的规模。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发现,他们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选择了向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路子。深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将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实践基础。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还是确保粮食增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农民增收有什么重要作用?

嘉宾:规模经营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保障。首先,由于规模经营,生产要素集聚,便于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收入增加。其次,规模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支出。而那些将自己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可以在土地流入方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第三,规模经营的推进为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第四,规模经营还促进了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规模经营是生产要素集中后的综合管理,要求从业者有更高的农业生产技艺、更高的管理水平,一批农业劳动者将在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

主持人:有人将农业规模经营理解为主要是土地规模经营,有人觉得规模经营主要是种植环节的规模经营,有人觉得“适度”非常模糊,很难把握。应该怎样全面看待这个问题?

嘉宾:将农业的规模经营理解为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这种认识实际上只看到了农业生产的产中个别环节可以规模化,而没有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认识到产前、产后和产中其他重要环节的规模化也称作规模化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使其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潜力,所以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而应注重“度”的把握。有规模不等于有效率,规模经营也并不一定产生规模经济,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基础,一味地追求规模很有可能使农业生产的成本超过收益。

对于“度”的理解,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定性的概念,衡量规模经营是否“适度”的关键指标是看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另一个层次就是定量的分析,要根据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分析等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来测算盈亏风险和适合当地情况的合理规模。目前定量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真正要做好规模经营就要以定量为基础并和定性结合起来。

主持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和实现路径是各地都非常关注并着重探索的重要环节,也是你们调研的重点,从你们的实地调查结果看,发展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哪些模式和实现路径?

嘉宾:我们通过调研,概括总结出目前主要的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第一种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适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适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推广。第二种是政府推动型,这种模式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区采用。第三种是种养大户或农场经营型,适合于在那些农户分散经营、比较效益低,且能通过规模化和现代农业技术、设施的使用大大拓展经营效益空间的地区。第四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型。第五种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型,适宜于那些有较高抗风险能力的企业牵头、当地农户有较好的养殖传统和规模的地区推广。第六种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规模经营实现路径。

主持人:你们调查了东部、中部、西部很多规模经营的实例,根据你们掌握的情况,各地在发展规模经营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嘉宾:调研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工作中,对于一些创新做法不敢支持不敢实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即使明知当地耕地无人耕种或低效率耕种也不愿支持土地流转;一些地方的村集体在面对承包权流转时常常以统一规划、维护集体经济利益等借口解除流转合同或强行干预土地流转;一些地方的制度和体制仍然停留在过去,对于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知之不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等。

在当前农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规模经营的重要性,要有像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的第一次农村经营体制变革那样的勇气和魄力,敢于创新、勇于变革、勤于实践、善于总结。

另外试点很重要。要通过试验、示范,总结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通过试点,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规模经营模式、路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存在问题,归纳共性,为其他地方探索出适合的模式提供思路和方案,这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建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适度规模经营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将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示范区考核的指标之一。

主持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规模经营能人,如何培养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

嘉宾:这方面我们要加强努力,花大力气踏实去做。应着重培养大量懂技术、有市场头脑、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的话题各方面说得很多,但是实际成效不佳。日本五十年代就出台了扶持政策培养职业农民,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拿出专项资金来做这项工作。

培养职业农民,要建立必要的认证制度和职业体系,只要农民达到一定的标准国家就要给予扶持,农民掌握的农业技术越多越熟练,达到的技术等级越高,扶持力度也要随之加大。这种扶持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一个明确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广大农村青壮年,使他们安心、专心搞农业,使他们觉得搞农业有出息、有奔头。

主持人:你对于进一步改革、创新农业规模经营相关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有什么建议?

嘉宾:这几个方面还需要加强。一是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现在对适度规模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很不够,相关金融制度滞后。譬如通过租赁等方式搞规模农业,农民一方面要承担地租支出,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农业生产投入和自然、市场双重风险。再如农民要发展规模经营,土地却不能抵押,贷不到资金。我们不能将风险都丢给农民,现在很多政府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到位。这方面需要大力度的改革,需要出台新的金融支持政策。

二要扎实推进土地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只要不是从事非农产业开发,只要还是搞农业就要进一步放开土地流转。

三是中央应将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设立专项资金,整合既有涉农资金,着力对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大力奖补。

四是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要拿出建高铁的劲头来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建成了,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却很高,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粮食安天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有决心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