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富所长就秸秆焚烧引发严重污染接受《中国之声》采访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2-06-19
【字体:

秸秆焚烧引发严重污染 专家称秸秆回田无技术障碍

中广网北京6月19日消息(记者王娴 实习记者姚瑶)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夏至未到,全国很多地方夏收刚过,最近央广新闻热线400-800-0088陆续接到来自全国多个地方听众的电话,讲他们关于“秸秆焚烧”的烦恼,空气污染,交通视线都成问题。秸秆是夏收后必然的产物,“烧秸秆”也并不是陌生的说法,到底是谁制造麻烦?年年收,年年烧,秸秆难道没有别的去路?

    民众:污染没办法 秸秆没地搁

  夏收过后,热线的记录里,“秸秆”每隔几行就跳出一个。

  市民1:山东临沂市河东区到处都这样,路上就跟有雾似的,呛得睁不开眼,能见度相当低,特别是晚上,都是晚上偷着烧的。

  市民2:河南过了山东以后,那两边沿路烧秸秆的特别多,基本上是一片一片的。

  市民3:一天晚上,我从上海返回江苏淮安,途中进沿海高速,过了苏通大桥往北都有烧麦杆的,能见度大概不到100米。

  麦子收好,秸秆还在地里,这是焚烧秸秆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因果链条上,随后引发的污染事件甚至交通事故最近也持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湖北武汉全城雾霾,安徽秸秆烟雾中的连环车祸……记者走访中,刚刚结束麦收的农民也往往并不讳言焚烧秸秆的做法。

  安徽农民:烧秸秆到处都有。污染没办法,秸秆没地方搁。

济宁市农民:这是烧的。不烧没有用处,都得这么烧。

 

企业:秸秆回收利用有瓶颈

  不止一个地方的农民说,麦子收了,秸秆没有去处,过去的沼气池现在也不用了。农民们说,“秸秆回收利用”的企业广告还在村头打着,只是几乎见不到有人来收。

    在安徽一家木塑科技公司,采购负责人听到记者提“秸秆”,坦言现在用量还是很少,收购有瓶颈。

  采购负责人:我们从稻草粉,糠粉开始使用,但目前使用量只占20%。关键问题在于它的季节性生产非常强。季节性收购时间短,任务重,要求仓储面积大。

  秸秆在地里结结实实长着,收购价格也不高,运输费用在很多企业还是烦恼。

  企业主:人工的拉车费接近400元一吨。长的秸秆,300多元一车,别人不愿意送,但是到这里加工又要多加100多元成本。

  农民说到焚烧一脸无奈,回收企业也说实在无法,难道回收秸秆已经成了难解的麻烦?焚烧是秸秆唯一的出路吗?

    声音:政府措施应到位

  在安徽省的“合肥论坛”,一篇帖子最近被网友点成了热帖,《我是农民,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焚烧秸秆》。发表帖子的朱晓飞说,自己是“农二代”,前两天还在家里帮忙收割,看到焚烧秸秆的负面消息到处都是,他说必须得为农民说说话。

  朱晓飞:光禁止别人烧但是没有提供一个好的秸秆的回收措施。农民的责任是有,但是我感觉政府的措施确实应该到位。

  朱晓飞的帖子被广泛转载,他说,抱怨环境污染,可必须得体谅夏收的不易。

  朱晓飞:农民在几天内把麦子收了以后,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了,真的没有力气再去处理秸秆,还要急着去乡里领种。

  这也印证着采访中不少为农民说话的声音。

专家:技术不是秸秆回田阻碍

  回收企业的难题听上去一时难以解决,对农民的困惑又能给出怎样的答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技术问题应该不是秸秆回田或者回收的阻碍。

  秦富:从原理上来讲,不论运用于沼气的还是其他都可以;从技术上来讲,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不是难点。这就意味着主要还是要有政治上的激励,或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加强管理。

  为焚烧秸秆烦恼的人,有司机,有普通市民,更有庄稼人自己,为秸秆寻找出路的声音,也希望更多人听到。

朱晓飞:三四个村子大部分都很近,三四个村中间设一个秸秆回收站,然后拿秸秆换种子。其实种子花不了多少预算。

 

从经济角度引导效果或更好

  安徽的基层农艺师杨庆芳说:我们建议,政府拿出资金来去投入到秸秆还田中去,推进秸秆还田。

  农业经济专家秦富说,从经济角度引导应该效果更好。

  秦富:秸秆的再利用,如果政府给以一定的支持或鼓励,引导相关大户、大企业对秸秆进行肥料化利用或者能源化利用,并给以鼓励支持。通过经济的手段,把秸秆肥料化能源化,我相信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

  秸秆的出路,中国之声也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