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坤玉副研究员研究成果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

来源 :乡村发展研究室   作者:牛坤玉   发布时间: 2024-07-09
【字体:

2024年7月5日,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线发表农经所为第一单位的研究论文“Impacts of global trade on cropland soil-phosphorus depletion and food security”。

Nature Sustainability是Nature旗下子刊,SCI&SSCI双引期刊,当前影响因子25.7,近5年影响因子29.9,是环境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顶级期刊。

该项研究由牛坤玉副研究员发起,联合悉尼大学、浙江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4个研究机构,由8位学者共同完成。牛坤玉副研究员、悉尼大学的李梦宇博士是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悉尼大学的Arunima Malik博士、浙江大学谷保静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悉尼大学的Manfred Lenzen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的Thomas Wiedmann教授以及韩旭东博士,以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金书秦研究员是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科院创新工程等课题资助。

研究基于公开的FAO数据库以及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揭示了从1970年到2017年全球贸易对于农田土壤磷耗竭的影响以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贸易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令人担忧的公平性问题。贸易对全球土壤磷赤字的贡献率从1970年的7%增加到2017年的18%。从1970年到2017年,发展中区域通过农产品贸易净出口了5.8 Mt磷,同时贸易导致这些区域的农田土壤中的磷赤字增加了13 Mt,这些赤字主要集中在土壤磷储量较低的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从而增加了这些地区土壤-磷耗竭的风险,加剧了对当地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

根据FAO的定义,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基于这一概念和目标,世界贸易组织长期以来将消除贸易壁垒,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粮食的可获得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然而,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悖论: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地区的土壤-磷消耗因出口而加剧。这对当地的土地生产力,乃至全球粮食的可获得性构成重大威胁。因此,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即优先考虑国家土壤生产力,而不仅仅是提高粮食的全球市场准入。 因此,在未来的贸易条款中考虑与养分耗竭相关的粮食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研究还发现,发达国家的非食品消费是发展中国家的磷赤字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将 "促进发达国家负责任的消费 "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12(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的具体指标框架将极大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 2 (零饥饿)的实现。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包括:与土壤磷缺乏地区签订 "可持续采购协议",鼓励发达国家的可持续消费实践,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签订 "可持续消费协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4-01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