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7日,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聚焦“面向‘十五五’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陈晓华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姜国杰、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分别致开幕辞。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司长王宾出席会议并作报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参加会议。

叶玉江在致辞中指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将进入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双轮驱动的新阶段,中国农科院将持续推动战略研究与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支持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农经所等研究力量的发展,在理论方法、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更多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成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智力支撑。
陈晓华在总结时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做好“十五五”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经济学研究和学会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十五五”农业农村各项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更好服务十五五“三农”事业发展。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10个分会场,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0多位专家作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和讨论,分享粮食安全、农业绿色转型、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主题的研究成果。会议同时举办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修订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孔繁涛主持,胡向东所长介绍农业经济卷编写方案,明确进度安排与质量要求,与会专家围绕全书框架设计、工作机制与编写规范等内容开展深入研讨。
在主旨报告中,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围绕粮食产业发展,提出需要税收、用电、生产、金融、保险、用地等政策协同发力,激发地方与农民积极性,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经济稳定筑牢根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分析了中国种植业生产力区域布局演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生产力布局优化的重要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赵阳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强调了农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农业和金融支持系统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应关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从“会种地”转变为“慧种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从人口流向视角分析推进“人—地—业—村”系统重构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思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通过时空解构、生命重构、要素替代三个维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分析了世界农业贸易格局和生产格局,提出应对全球供应链调整的政策启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总结了粮食贸易面临的新形势,提出通过获取粮源、顺畅运输两种途径打造更具韧性的粮食国际供应链体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丹梳理了智能农机的产业机遇与发展瓶颈,强调要通过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营造智能农机发展良好环境。
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商贸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承办。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