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纪实·广东】1200万新农人重返田野,解锁乡村振兴的 N 种可能

发布时间: 2025-08-18
【字体:

7月21日-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东升研究员带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创新团队深入广州市增城区及台山市的农村基层,开展“三农”工作重点难点问题调研。

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人才振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支点。当前,新农人带着新理念扎根田野,打造新业态改写新机制,让传统乡村在创新与传承的交响中焕发新生。

破局之道,在于激活人这一核心动能。

新农人,正在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 1200 万,其中 35 岁以下青年占比达 48%。他们带着技术、资金和新理念回到乡村,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增城区龙新村,能记家庭农场主莫丽贤采用“抖音直播+采摘”销售模式,实现今年的荔枝“丰产又丰收”,打破“谷贱伤农”的桎梏;东“稻”主预售计划使优质丝苗米卖到二十元一斤,极大提升了当地农户种植水稻的热情。步云果场的“农二代”何志杰正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为600亩果园施药施肥,谁能想象他已经是有11年经验的资深农场少主了。

20b932750fce8dd7565535d3bff5532b.jpg

兴业之要,在于用新业态破解老难题。

新业态,正在成为乡村产业创收增收的“加速器”。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催生出乡村经济的“新业态”。这些新业态如同纽带,将乡村沉睡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通过跨界融合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价值链条,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项技艺都释放出多元价值。

“农业+文旅”彻底激活生态价值,龙新村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稻田变成亲子研学基地,实现年经营收益突破600万元,带动300余名村民增收超60%,累计吸引旅游观光超10万人次。

1d0fe65b6e2714ee87d9033f1fe9be03.jpg

长效之基,在于用机制给发展 “系上安全带”。

新机制,正在成为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瓶颈的“杀手锏”。科学完善的机制是平衡各方利益、保障乡村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它能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发展合力,让参与者都能在产业升级中获得稳定预期。“家庭农场+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费,又能享受分红和务工收入。

“订单保底+合同价收购+丝苗米品牌销售二次分红”的订单农业合作模式,吸纳带动农户加入农场合作经营,实现稳粮增效。

f485f02c0e9fd091d538cface2d76f48.jpg

当新农人成为土地的新主人,当新业态让乡村焕发多元魅力,当新机制为发展保驾护航,乡村振兴便有了鲜活的模样。田埂上的智慧农业、直播间里的助农故事、产业链上的共享共赢,正共同编织成新时代的乡村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