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调研组一行5人赴安徽,深入蚌埠、淮南两市四县五村开展调研,探寻粮食主产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调研组由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吕开宇研究员带队,王丽红副研究员、高道明副研究员、丁琳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成诚及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思玮参加。
康湖村:村支部书记IP出圈,电商赋能“空心村”振兴
23日,调研组来到蚌埠市固镇县石湖乡康湖村,访谈地点就在村直播现场。康湖村一方面依托线上直播,由村支部书记带头有偿代销本地农产品;另一方面,紧扣“空心村”特点,在土地资源盘活的居间服务上下功夫,通过盘活出租土地资源、自营土地开展多元经营、盘活空置校舍和老村部资产、推动宅基地搬迁增加复垦新增耕地指标等多种方式,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持续稳定收益,也为村集体提供公共服务、村民福利提供资金支持。
田圩村:“土地托管+农机合作”,居间服务稳定增收
随后,调研组来到固镇县刘集镇田圩村。该村紧紧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时机,整合土地资源,打好对外流转与自主经营组合拳:三分之一土地由村集体自主规模经营,同构统一采购农资等方式减低成本,三分之二土地租给大户收取居间服务费,同时控股组建村农机服务获得农机社会化服务收益分成。据了解,近3年,田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2020年的5万元发展至目前收入已超百万元。
黄李村:土地整合促进规模经营,螃蟹养殖推动跨村联动
24日,调研组调查了蚌埠市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该村位于沱湖西岸,以螃蟹、鱼虾和水稻生产为特色。2024年,黄李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2.89万元,其中,土地租赁居间服务和自主经营稻麦轮作两项收入占比超过80%,光伏发电和资产出租收入为辅。五河县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跨村联动发展,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而环保政策限制了当地稻蟹共作的发展,品牌优势也没得到发挥。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补助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让村民分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杨圩村:土地托管释放规模效益,电商平台拓展市场空间
调研组走访的第四个村是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该村耕地有万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全村土地托管面积达9100亩,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服务收入,农户也得到了地租保底收入、二次分红和务工收入,实现了“强村”“富民”。本村电商品牌“淘小甸”、农产品保鲜库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自营高粱种植,也是该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村支部书记介绍,下一步将与企业合作发展肉鸡养殖、辣椒加工和大豆种植将持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用村集体收入奖励教育和参军,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村集体计划发展粮油深加工,入股强村公司,增加集体经济增收路径。
临淝村:从“靠矿吃矿”到“渔光互补”,矿区实现绿色转型
25日,调研组赴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临淝村调研。该村毗邻矿区,塌陷区治理和转型发展是重要课题。镇级强村公司整合各村资源,统筹利用塌陷形成的水面,布设光伏设施,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增收,促进了乡村善治。当地政府正在谋划引进企业,挖掘当地手工醋产业传统和打造品牌优势,拓展农文旅融合、绿色能源和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取得更大发展。
总体看,尽管皖北传统农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但“做活土地文章”仍是主要发展路径,土地大托管、农机社会化服务、自营农业是农村集体增收的关键,跨村联动抱团发展与“强村公司”带动发展模式还在探索初期。电商、会计、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比较普遍;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规范化有待加强。吕开宇研究员指出,当前传统农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存量资产的开发利用较为充分,未来需在推进多村联动、抱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尤其要科学界定“强村公司”的业务范围,加强风险管控,切实防范重蹈原先乡镇企业发展的老路,确保集体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