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所青委会、团支部联合开展“赓续抗战精神,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活动

来源 :青委会   作者:钱宸   发布时间: 2025-11-19
【字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11月6日至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青委会与团支部联合组织所内青年,赴河北省阜平县开展以“赓续抗战精神,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活动由农经所党委副书记刘洁研究员、青委会主任钱宸副研究员带队,特邀果树所、蔬菜所专家以及所内青年科研人员共20人参加。

青年科技力量下基层,“乡土农情”品牌正式启航

6日下午,调研组第一站来到了龙泉关镇骆驼湾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2月30日在此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在骆驼湾村举行的“乡土农情”品牌启动仪式上,刘洁副书记指出,“乡土农情”品牌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核心理念,旨在引导青年科研人员深入基层、走进农户,在一线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她希望,青年科研人员要依托农经所科研优势,通过扎根乡村的调研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f9329b8672f98eeec451a66ae6111d9f.jpg

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农青论道”品牌首度亮相

7日上午,调研组前往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通过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对边区军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在随后举行的“农青论道”品牌启动仪式上,刘洁副书记强调,“农青论道”以“深学细悟、知行合一”为宗旨,旨在搭建青年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平台。其中之“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之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之道,是青年科研人员扎根农业、服务乡村的初心之道。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学以致用,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152be43ba4fe6f59c41922ec6e2c3303.jpg

聚焦地方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走访了阜平县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了解当地创新模式及发展情况。通过与阜平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座谈交流了解到,阜平通过“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户”的合作机制,已初步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和产业提质。基于此次调研,农经所正积极探索将软科学研究领域整体打包、面向县域开展服务的创新模式。该模式聚焦地方特色产业,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刘洁副书记表示,农经所将继续发挥科研与政策研究优势,助力阜平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和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f332751852af59317bf9db9c2cef7cf8.jpg

调研心得

阜平,曾经挂职的地方。这里的山水、这里的老乡、这里的菇棚、这里的果园,都留着我难忘记忆。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动员令的发出之地,通过不懈努力,阜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祝愿阜平抓机遇、汇资源、增活力、谋发展,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刘洁,所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阜平作为革命老区,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不仅是经济的复苏,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再造。短短两天,一个县域从贫困到振兴的全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农业经济的青年学者,我们有责任更主动地走向田野、投身实践,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感受百姓的困境与期望,并以此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钱宸,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室副研究员,青委会主任

阜平的振兴让我看到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也深刻意识到理论指导实践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未来“乡土农情”“农青论道”品牌将为青年人员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聚焦“三农”领域决策需要和民生问题,以服务为民的初心扎根乡村、贴近农民,以担当作为的姿态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吴静,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青委会副主任,团支部书记

在阜平的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因地制宜”不是一句口号。无论是将荒坡变成果园,还是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都是阜平干部群众对家乡资源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利用。乡村振兴没有“万能模板”,但有一条“黄金法则”——尊重自然禀赋、顺应群众意愿、挖掘地方特色。未来希望“阜平经验”能变成更多地方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

孙俊娜,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青委会委员

阜平这片红色热土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与发展潜力,让我看到了基层治理创新在整合资源、激发内生活力方面的关键作用,也感受到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此次调研让我更加坚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未来我将把调研所见所思转化为扎实研究,聚焦乡村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努力提出可落地、有温度的政策建议。

高道明,乡村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青委会委员

此次调研让我收获颇多,阜平作为作为脱贫攻坚的起点,这里的蜕变令人震撼,其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生动实践。作为农经所青年,希望我们以“农青论道”为载体,用理论武装头脑,以“乡土农情”为纽带,扎根乡村实践,用专业知识解读乡村发展密码,强化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孟思艺,乡村振兴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青委会委员,团支部副书记

未来已来。智能装备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助力阜平香菇产业提质增效,扩产增能;谋求与生物医药产业链接,将促进阜平香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拓展,为“良种转化推广+整体生产方案+销售和环保服务”的发展模式,再添“有效成份提取制药”新动力,通过挖潜科技赋能和市场需求,驱动阜平香菇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丁琳琳,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室副研究员

阜平立足山区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富口袋、促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阜平实践告诉我们,产业振兴不能盲目跟风,唯有找准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链条延伸,才能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阜平模式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值得深入研究。

李超,技术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此次调研,我看到阜平近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探索适合本土的旅游业等新业态新方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收入实现大幅跃升,民生条件得到切实改善。今后,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研究所发展的实际成效,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末,人事处研究实习员,团支部委员

阜平作为“两个动员令”的发出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使命不言而喻。这里生态禀赋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如何在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的同时,将其有效转化为带动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是未来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

张璇,24级博士研究生

阜平的例子让我看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应是放在嘴边的口号,更不是在论文中用来凑字数的“万金油”式热点,而是立足群众需求、回应民生关切、解决现实问题的务实行动。

魏牵晴,24级博士研究生

此行启动的“农青论道”及刘书记的发言,给了我深刻启发。“农青论道”之“道”,在于推动青年个人成长之“道”、乡土人文之“道”与农业现代化之“道”的有机融合。

苏迪,23级硕士研究生

阜平使我明白,青年科研若只停留在论文里,那是对乡亲温柔的背弃。把答案从屏幕搬到田埂,把数据化作谷粒与菌香,要让每一篇论文都对应一张农民的笑脸和一方百姓的增收。

于立赢,23级硕士研究生

面向未来,阜平需要以文化赋能延伸产业链条,以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强化产业韧性,以长效机制激活人才活力,走出一条"红色铸魂、产业筑基、人才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跨越。

赵海博,24级硕士研究生

在阜平的调研行程让我收获颇丰,每一处调研点都展现出阜平在农业发展、品牌打造、文化传承上的用心与成效,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需产业、品牌、红色文化多方赋能,青年更应在其中贡献智慧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钟临天,24级硕士研究生

此次阜平调研,我既惊叹于当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也深感责任在肩。未来,我将把调研所学与专业知识结合,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运营等路径,助力阜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产业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卢安妮,24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农科院青年,看着乡村从“穷窝窝”变“聚宝盆”,更懂农业科研要扎根田野的意义。这趟走访,是一堂鲜活的乡村振兴实践课,也让我们更盼能以专业所长,助更多乡村续写幸福新篇。

马文瑞,2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