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打赢脱贫攻坚战原理 践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乡村学经典研究》第十讲

作者:张崇尚   发布时间: 2025-06-17
【字体: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回顾总结脱贫攻坚的历史逻辑、实践特征与成功经验,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为重要意义。2025年5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十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正式开课。中国农业科学院吕开宇研究员作专题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现场听课,中国农科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上课学习。


本次课程重点介绍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历史背景、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攻坚成果、重要经验、未来思考等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底,根据当时贫困标准,全国仍有989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大、程度深,脱贫难度更大,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第二,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攻坚目标。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脱贫攻坚战的总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战的核心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意味着,中国的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标准,不仅衡量收入水平,还考量贫困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程度,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三,六个精准的指导思想。精准扶贫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扶持对象精准,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解决了贫困户识别不精准现象;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是突破口,缓解了农资金无法整合而导致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不符合实际的困境;措施到户精准,严格贯彻措施到户,一户一策解决贫困问题;因村派人精准是基石,发挥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村社的良性治理秩序;脱贫成效精准是关键,发挥出贫困群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从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第四,“五个一批”的攻坚工程。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体现了分类施策的基本思路。具体到扶贫实践,发展生产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易地扶贫搬迁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生态补偿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教育脱贫要重视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要关爱特殊群体,不断提高扶贫质量。

第五,彪炳史册的攻坚成果。经过八年艰苦卓绝奋斗,中国于2020年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也将永远激励我们奋斗。

第六,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脱贫攻坚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七个坚持”揭秘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更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吕开宇研究员以“脱贫攻坚战”为核心主题,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构建开放课堂生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课程伊始,吕老师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从脱贫攻坚关键概念与核心知识点切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学生初步掌握理论框架后,巧妙设置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分析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学过程突出实践导向,吕老师结合自身扶贫实践成果,通过《山海情》影视片段与新闻素材的多维呈现,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鲜活案例,极大增强课堂感染力与知识吸收效率。最后,课程设置三个思辨议题:“脱贫攻坚战已经胜利,过渡期也即将结束,十五五期间我国乡村振兴将如何部署?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宝贵经验,如何推广到其他的欠发达国家,其中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在脱贫攻坚战期间,涌现出许多感人与难忘的故事,把你了解或参与的脱贫攻坚案例分享一下。从中学到哪些经验,这些经验对你有何影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积极互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脱贫攻坚战的认识,检查学生对于本堂课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