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农业大省和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湖北粮食生产根基稳固,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粮食输出贡献突出,每年净调出稻谷约100亿斤,是全国9个净调出省份之一。更令人瞩目的是,湖北以全国1.9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4.2%的粮食、9%的油料和15%的淡水产品。因此,湖北成为开展农业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的典型样本和必选之地。
聚焦这一核心区域,7月下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洁研究员带领调研组赴湖北省丹江口市、枣阳市开展蹲点调研,实地走访小王庄、李庙、土关垭、常家桥等村庄,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主题与村干部、种植大户以及小农户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
盘活本地资源,大胆探索做强集体经济
小王庄村位于枣阳市鹿头镇西南6公里,33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快捷便利,地理区位独特。小王庄村是湖北省省级脱贫出列村,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21户1900余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为破解人口外流土地无人种、耕作方式粗放,以及集体土地和堰塘资源分散发包收入低等现实问题,小王庄村党支部主动探索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2018年,小王庄村推行土地股份合作,成立枣阳市第一家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康鑫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通过扩大农户入股、平整土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发展社会化服务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建立2000多亩绿色水稻和小麦基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社现已吸纳社员112人,入股土地900多亩,土地经营权入股折资1400余万元,村集体净收入20余万元/年,经营性资产300万元,成为襄阳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范。
规章制度完善,保障合作社高效运行
合作社构建了一套清晰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以《章程》为根本,确立组织架构、运行原则与基本规范,为整体运行奠定法定基础。合作社还建立了缜密周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社员盈余分配制度明确收益共享原则与方案,确保社员公平合理分享合作成果;收入与支出管理制度清晰界定各项收支来源与范围,保障透明运作、有据可依;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现金及存款的收付保管流程,维护资金安全与高效利用。
尤为重要的是,合作社将社员的思想认同与行为准则作为入社基本门槛,明确提出“爱党、爱国、爱村集体、爱合作社、遵守村规民约”五项核心要求。这不仅是对社员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筛选,更是从源头确保社员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合作社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为合作社和谐稳定发展构筑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凝聚力。看着合作社会议室里满墙的各项规章制度,合作社负责人说:“这些制度是我们社的根本保障,不仅贴在墙上也深入社员心里”。
走进田间地头,详查合作社“点土成金”
调研组来到合作社的稻田基地,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理事长指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介绍,“过去农户单打独斗,亩产难超千斤,现在合作社推广应用良种良机良法,开展统防统治,亩均增产增收十分明显”。这一幕让调研组专家连连赞叹,追问“土地入股后,农民收益如何保障?”理事长说,“合作社推行‘党支部主导、集体参股、农户入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切实保障社员权益并实现共享发展,合作社构建‘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入股社员每年可获得每股200元的固定保底收益,为社员提供基础性收入保障。在确保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合作社从年度纯收益中提取10%作为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5%作为风险金,增强抗风险能力,10%作为公益金,专项投入村庄公益事业建设,确保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与村庄共同进步。”
此外,为平衡集体与农户利益,合作社设定村集体收入标准线,每年每亩不低于50元、不高于100元,这样既保障了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又避免了与农民争利。现在,农户可以拿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较入股前每亩地增加600—800元,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凝聚群众的合作社价值,推动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座谈会上,农户代表也表达了对小王庄村发展集体合作经济的认可与支持。村民谢大爷感言,“我们不只是普通的村民,还是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股民”“2018年村两委带头领办合作社,把零散土地整合成‘一块田’,引入土地入股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才盘活了资源,使种粮也能增收致富。”其他参与座谈的村民也都对小王庄村集体经济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原先的“输血”转变为由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驱动的自主“造血”,带动村民奔向共同富裕。
结语:继续打造可复制的“小王庄样本”
小王庄村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的缩影,康鑫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这片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机证明,当集体经济的“火种”被点燃,乡村全面振兴的燎原之势必将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