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安徽,火伞高张,绿意盎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朱铁辉研究员、“财政金融创新与农村改革”创新团队首席吕开宇研究员带领的调研小组踏上江淮大地,深入宣州区杨柳镇农村基层,开展“三农”工作重点难点问题蹲点调研。
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宣城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创新模式,将分散的养殖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产业力量。这个连续领跑“全国农民合作社500强”的产业标杆,正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鲜活实践,诠释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破题之道。
“六统一”机制:从 “小农困境” 到 “产业协同”
优化创新机制,解决农户生产经营难题。“单打独斗时,一只鸡病死全家白干。现在合作社兜底,睡觉都踏实!”王社员擦着汗笑道。这背后,是木子禽业独创的“六统一” 机制在发力。合作社理事长李朝木道出了合作社成功的机制内核:“普通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上普遍面临着专业技术、市场销售、资金、社会化服务、生产管理、市场风险等六大难题,合作社对此以‘六统一’机制破局:我们用‘六统一’把链条扎紧——统一建标准化鸡舍打基础,统一供生产资料降成本(饲料采购价较市场价低 8%),统一派技术团队驻场指导(疫病死亡率从20% 降至 3%),统一提供防疫、屠宰等全流程服务,统一对接商超、电商拓市场,最后统一按‘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利润。”
利益共同体:从 “单打独斗” 到 “万农共富”
创新联合体模式,让利益共享促发展。搭建养殖平台,将分散的养殖户整合在平台上,社员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合作社提供技术、资金、市场支持,实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合作社作为核心整合龙头企业资源、养殖基地产能、家庭农场劳动力,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从最初的“合作社+社员”运行模式,发展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家庭农场+社员+小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运行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年带动社员创收达9200万元,联农带农解决9000多人就业问题,创造社会效益2.56亿余元,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优质、高效的产品。
乡村振兴启示: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共享发展的果实
朱铁辉研究员总结道:“木子模式的可贵,在于把‘利益共享’做实在了。不是简单的订单收购,而是通过‘六统一’把小农户嵌进产业链,让他们从产业链末梢变成利益共同体。”
吕开宇研究员表示,宣城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实践深刻揭示,乡村振兴的破局点在于机制创新——从散户“各自为战”的脆弱经营,到构建“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的稳固生态,关键要走好两步:一是以“六统一”为纽带,将分散的养殖场地、劳动力、技术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小农户从“单打独斗”变为“集团作战”,在饲料采购、技术防控、市场议价等环节形成规模优势;二是以“真金白银”的利益联结为核心,通过保底收益托底、二次分红让利,让农户从“产业链旁观者”变成“增值受益者”。
当9000多名从业者年均增收超万元,当风险共担从口号变为合作社兜底的承诺,“全链共富”的图景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这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内生动力:不是外部输血,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共享发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