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之一

发布时间: 2025-11-06
【字体: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公共学位课“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第一讲《<乡村中国>:社会特征与变迁规律》开讲。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进行授课。中国农科院2025级博士生和选修硕士生400余名上课学习,来自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师代表听课。

e301095d0bdf9690e5493ceb9113f4f9.png

传统与现代如何统筹、古今之争如何破解、中西之别如何研究,是中国特色乡村学的基本课题。《<乡村中国>:社会特征与变迁规律》是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博士生公共学位课的第一讲,以费孝通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著作为依据,透过经典著作的研讨,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变迁规律,为科学认识乡村、投身乡村研究和振兴实践提供指引。通过研究《乡土中国》,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思考古今、比较东西、观察城乡、坚定自信。这节课,着重阐释了传统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的4个规律性认识,即乡土性的社会属性、稳定性的社会特点、血缘性的社会结构、教化性的社会治理。

第一,把握乡土性的社会属性,包括以农为生、安土重迁、聚居生存。种地是中国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最熟悉的谋生方式,先人们以耕种为生,世世代代守着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因为以农为生,乡土社会演化成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土地不可能移动,农民也不移动。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农民离不开土地,并以土地为中心聚居。于是,乡土社会的人们习惯聚居生存,这也是形成村落的原因。

第二,理解稳定性的社会特点,包括熟人社会、道德维系、礼治秩序。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不同于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仁、义、礼、智、信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共同构成了传统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礼是每个人从小就被教化出来的,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的习惯,推动乡土社会建立秩序。

第三,认识血缘性的社会结构,包括血缘关系、差序格局、男女有别、事业家庭和氏族村落。血缘社会是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差序格局是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差等的。乡土社会男女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分工合作。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除了生育功能,还有经济功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第四,思考教化性的社会治理,包括道德教化、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权力驱动社会变迁。乡土社会没有真正的行政权力机关,皇权只能下到基层的县政府,而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治的状态。社会的发展随着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而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有前辈对晚辈的教化,并构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乡土社会变迁的动力来自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这四种权力交织作用。

786ea93a71910aa3b128a8dc2e57e79c.png

课程从“我们回老家,逢人便称呼大伯、二哥、三姑,回城之后咋称呼?”“农民进城多日可以把家门钥匙交给邻居帮忙照看,市民有这种情况吗?”等日常鲜活乡村生活典型现象入手,开启乡土社会课堂学术讨论。本次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传统教学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流动,还提出众多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深入思考。例如,张合成研究员向同学们穿插提问,“为什么乡村出现纠纷时人们大多不愿诉诸法律”“我们称呼外公、外婆时一定要加个‘外’字以区别于爷爷、奶奶”“中文兄弟的称谓与英语比较”,等等。本次授课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互动,学习热情高涨,展现出对乡村学研究浓厚兴趣与求知欲。课程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形成乡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