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历史起点和实践基础,是一场人地关系的制度变革。它明确了农户对土地的实际经营权,打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承包到户、自主经营”的基本格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是在包产到户的实践基础上制度化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核心内容,将“分”的活力与“统”的组织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了制度稳定与适应发展的统一。可以说,包产到户开启了农地关系调整的序幕,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则是在制度层面对这一关系的固化、优化与发展。当前,深化农村改革仍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对这一基本制度体系的继承与拓展。2025年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七讲《包产到户:一场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正式开课。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原总畜牧师张天佐做专题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孔繁涛研究员等现场听课,中国农业科学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上课学习。
本次课程重点介绍了包产到户产生的历史背景、制度内涵、演进过程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历史演变与启示,从中总结出了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包产到户的产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需要,也是历史必然。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实行特殊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物资供给制,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加剧了农村贫困,催生了内在改革需求。部分地区农民自发探索“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困境得到摆脱,粮食显著增产,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经济改革路径。包产到户逐步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推广,成为农村改革的开端,拉开了全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序幕。
第二,包产到户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生产责任制的变化,基层沿用“包产到户”指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相比,包产到户在土地权利和义务的归属、生产资料管理和经济决策、生产监督与收入分配方式、基础设施建设与集体义务承担等方面均有革新;大体经历了从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变过程;演变的核心在于土地由“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家庭经营”。
第三,包产到户发展至今经历了5个阶段。在萌芽探索期(20世纪50至60年代),浙江、四川、广西等地尝试包产到户的路径多种多样,例如,县统一组织,农民自发、地方认可,县领导下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等。在再次实践期间(20世纪60至70年代),“三自一包”、责任田等其他形式出现。在确立推广期(20世纪70至80年代),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得到确立和推广。在巩固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至201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为稳定民心,同时满足在经济发展中部分农民脱离耕地的需要,国家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法律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深化改革期(2012年以来),为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国家创新性提出“三权分置”,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并再次延长土地承包期。
第四,包产到户对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产生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包产到户确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了农村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在人均耕地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解决了吃饭问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快速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激活了农村经济,推动了农村社会进步,巩固了基层政权。其影响由农业、农村扩散到工业、城镇。其制度改革经验为工业、企业改革提供了范例。农村生产要素流向城市,支撑了城镇化、工业化建设。
第五,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始终是党“三农”工作的重要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土地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土地问题更是最根本、最复杂、影响时代、关系大局的关键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主体多元、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审慎稳妥推进。需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谋划土地改革,做到蹄疾步稳、有序推进,让土地制度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第六,包产到户演变过程中探索形成的“三农”工作经验、原则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也是乡村振兴必须抓住的核心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统筹城乡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张天佐老师系统分析了包产到户的历史过程,深入总结包产到户引发的农村改革和全面改革成效,在此基础上,全面回顾我党百年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影响,反思提炼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课程还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过程以及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回答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为何波折重重?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能够取得成功?为何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怎么认识乡村振兴?怎样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怎么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等系列问题,对学生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工作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有利于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培养有理论、懂实务的高素质人才。同学们还和老师围绕承包地获取资格、承包地延包政策的逻辑、家庭农场的科学发展、土地利用的公平与效率、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衔接、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行动与认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激发了同学们对“三农”工作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