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纪实·新疆】从天山脚下看乡村振兴:玛纳斯县的乡村产业、建设、服务与文化答卷

发布时间: 2025-09-04
【字体:

玛纳斯县地处天山北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素有“凤凰城”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域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织,资源禀赋优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丰富,被誉为“中国碧玉之都”“中国葡萄酒之都”“中国优质棉花之乡”,农业、畜牧业、加工业协调发展,形成了棉花、葡萄酒、制种玉米、加工番茄等优势产业集群。近年来,玛纳斯县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正以独特的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年7月下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研究员带队走进天山脚下的玛纳斯县,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路从乐土驿镇到广东地乡,先后走进便民服务中心、镇卫生室、爱心食堂和农户家中,调研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与群众生产生活;深入小海子村调研跳鱼岛、食用藕基地、村史馆、赵大鱼庄,了解农旅融合发展的做法,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讲述产业增收与生活改善的变化。并与玛纳斯县人民政府开展座谈,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议题深入交流,为推动乡村振兴探寻可借鉴的经验与路径。

01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路径

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乐土驿镇创新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全镇九个村抱团发展,成立新疆九合物业公司,跨村联建开发乡村服务型业务,承接镇区供水、供热、环卫等服务,2024年纯利润达到了415万元。拓展产业链条,把散碎的农副产品做成“增值品”,生猪屠宰的副产品统一收购卤制加工成熟食,10元的原料加工后增值为30元;整合“山花蜂蜜”,打造形成品牌,节庆时段热销,带来可观收入。

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多渠道产业增收。乐土驿镇郑家庄村把“机械化服务”做成主业,30余台采棉机形成完整作业队伍,单台日产可达600亩、按每亩140元计单日可实现约8万元收入,一季作业贡献百万元级收益。广东地乡小海子村走农文旅融合路径,跳鱼岛以体验付费带动消费,食用藕基地“订单加工+采摘体验”两端发力。县域层面同步推进数字农田与物联网设备接入,产业提效的“数字底座”不断夯实。

1ce298404870492e3f4341f5226c8f72.jpg

02 乡村建设——环境整治与配套提升并进

人居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标”。乐土驿镇与有机肥企业协作,将牛羊粪等集中处理为农用肥,春耕前统一清理、发酵,既提地力也净环境,村容更整洁。县域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农村清洁取暖“煤改电、煤改气”基本完成;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持续推进,通行政村公路比例高,农村客运与邮快配送覆盖面广,出行与物流更顺畅。

基层管护强调专业化与常态化。郑家庄由村办物业统管道路清扫、垃圾清运与冬季保畅,吸纳本地中高龄劳力就近就业;全村上下水入户、电采暖普及并落实年度运维。小海子村围绕“水乡田园特色村”持续推进立面整治与景观节点建设,依托水库与湿地资源塑造统一而有辨识度的在地风貌。

d2aaff602730bf29bf823e15accd90cb.jpg

03 乡村公共服务——全链条保障生活质量

基层医疗形成“村卫生室—镇卫生院—县医院”高效衔接。村卫生室承担慢病管理与签约服务,药品零差价、不收挂号诊疗费;急救分站与120远程指导联动,村至县医院最快约20分钟;医保参保率高、基层报销比例友好,群众“看得见、用得上”。

养老与照护同向发力。郑家庄季节性老年食堂日均服务60岁以上老人80余人,县域老年活动室与互助幸福院布局完善,送餐到户覆盖失能半失能群体。

教育保障到位。乡镇中心小学保留、班额小,寄宿生与走读生伙食补助落实,校车运行稳定;就业服务通过“零工市场+线上平台”常态发布岗位,公益性岗位提供稳定薪酬与社保,增强农村家庭的增收韧性。

c9edb168a522f3a4d4f7598ac3bc7d24.jpg

04 乡村文化——文化账与经济账并重

以文化引领和制度保障凝聚乡村共同体。小海子村以村史馆留住共同记忆,系统呈现村庄沿革、知青岁月与生活器物,成为基层开展本土教育与文化认同的常态化载体;依托湿地公园与景区,形成冬捕节、户外电影节、开村节等群众性品牌活动,自媒体线上同步直播,实现吸引力与参与度双提升。在多民族共居的社会结构下,通过年度榜样评选、党建文化墙等制度化做法,强化共同体价值与日常礼仪规范,干部带头与群众参与并行,文化凝聚与基层自治相互支撑。

把“制度设计+熟人社会”结合起来。积分制与评优树模打通公共参与日常激励,群众普遍认可“积分兑物”更公平,微信群用于事务通知与缴费协同提高治理便利度;孝道与尊老爱老在制度与风俗中同向增强,红白事从简、彩礼适度、保留祖坟等做法,使传统礼俗在现代治理框架内有序传承,多民族邻里互助、相处融洽,社区黏性稳固。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文化账;不仅要做强产业链、也要延续生活链——把记忆、礼俗、信任与公共性纳入“文化账”,是稳住乡村社会结构、提升内生动力的关键经验。

0784c9271a7a5340dc8cb060ad899365.jpg

玛纳斯县的实践表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与乡村文化并不是割裂的环节,而是相互支撑、共同塑造乡村振兴整体格局的四根支柱。通过产业链与生活链的双向延伸,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的同步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以及传统乡土文化的赓续传承,当地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乡村的“精气神”强了起来。放眼未来,这些成效和经验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同类县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彰显出一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