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纪实·安徽】以人才筑基文旅路,解锁乡村“共富密码”——基于马郢村的调研

发布时间: 2025-08-27
【字体:

七月正当田禾拔节、穗粒初孕的关键农时,暑气与生机共蕴田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财政金融创新与农村改革”创新团队带着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迫切期待,深入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开展 “三农” 工作重点难点问题专项调研。

在江淮分水岭的怀抱中,马郢村以“无山、无水、无景”的“三无”村庄为起点,通过“人才+文旅”双轮驱动,在人才发展与文化融合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蝶变。

5c0db8840b4f95b4a3111a2d47861b81.png

从“空心村”到“创客岛”的蜕变

创新人才驱动机制,从“输血”到“造血”的动能转换。2014年,驻村书记钟宇带领马郢探索实施以旅游扶贫为核心的“马郢计划”。该计划以“助学、助村、助农”为重要纽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架起沟通协作的桥梁,积极招引志愿者进村,为乡村发展注入鲜活力量。为了让乡村焕发持续活力,村里精准引入金融、设计、营销等多领域专家,依托“乡创学堂”平台,为创客提供“一对一”的专业辅导,逐步构建起良性循环的“人才生态圈”。

同时,创新“三方持股”模式,吸引了一批“新乡人”投身乡村振兴。例如,致力于乡村美育的合肥师范学院教师胡亮,创立知物柴烧公共艺术中心,建成安徽省首家现代柴窑;曾从事摄影的志愿者石榴关闭公司,在马郢打造集杂货铺与活字印刷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这些举措使马郢村从零游客、零创客、零志愿者到如今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营收超4000万元、拥有45家创客和数百名志愿者,成功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休闲美丽乡村和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正如钟宇书记所言,“乡村振兴是人的振兴,人才不是‘飞来峰’,而是‘共生体’,通过让城市资源下沉,实现了乡村价值的上升。”

d2caac282f03b9a45c19ae7bc62736f3.jpg

从“过路游”到“深度游”的升级

创新文旅融合方式,打造特色文旅模式。初入马郢,艺术范儿的“童言陶语”陶艺工坊与飘着草木清香的“食野之苹”染坊令人耳目一新。“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情怀,更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规划,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文旅资源,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文旅服务模式。”马郢乡村旅游合作社理事长王义强坦言。

该村通过重构“乡村美学”,将7000亩耕地划分为“四季农事体验区”,推出“认领一块田”计划,让游客远程监控作物生长并参与收割、腌制等环节。2024年丰收节期间,通过插秧比赛、稻田音乐会等活动,吸引了3000余组亲子家庭,并衍生出“农事体验师”新职业。马郢村还依托“马”文化元素,建成全国首个乡村马术俱乐部,开发“骑马巡游+马文化研学”线路,并与安徽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挖掘民间故事,创作实景剧《马郢传奇》。2025年春季,“漾/Young”青年乡村戏剧周期间,马郢村将稻田变为露天剧场,单日最高吸引游客2000人次。

2f4fcffcd03603f94948214db2beaffe.jpg

当城市人才带着创意与资源扎根乡土,当传统农耕邂逅现代美学,乡村便不再是人才与活力的单向输出地,而能真正成为一片充满希望、值得托付的沃土。马郢村的嬗变,正是古老乡村在时代激流中奋楫扬帆、重获勃勃生机的生动实践。

靳淑平研究员表示,破解乡村“人、地、钱”难题,需以制度设计筑牢“利益共同体”。当青年创客获得轻资产创业平台,当地居民在参与乡村共治中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乡村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进行创新——三股力量交织,方能激活沉睡乡土。其意义远超经济增收,更在重建乡村的文化自信与社群凝聚力,这正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深层命题。

张姝副研究员总结道:“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马郢将‘城乡融合’具象为青年创业热土与文化共生平台,其核心是以机制创新保障各方成为发展共同体——这正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调研感悟

农经所2025级博士研究生 谢昕怡

探访安徽马郢村,我深感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成功关键在于党建引领下的“马郢计划”,架起城乡融合的桥梁。马郢村通过志愿服务汇聚人才,发展创客文化,盘活乡村资源,实现产业多元发展。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享发展红利。

农经所2025级博士研究生 李梦冉

通过在马郢村的调研,我感受到马郢村的蜕变,是一部“无中生有”的乡村振兴启示录。面对“无山水、无景点、无产业”的困局,其以“公益为火种、乡创为引擎”,点燃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研学营地引流(年接待学生8万人次)、非遗工坊造血(陶艺、竹编带动80户村民就业),将空心村打造成“田园文创综合体”。十年间村集体收入倍增,印证了“精神赋能+业态创新”是脱贫成果可持续的核心密码之一。

农经所2025级硕士研究生 吴淑媛

通过此次深入农村基层的大调研,进一步深化了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破解乡村“人、地、钱”难题,需以制度设计筑牢“利益共同体”。马郢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的核心不是"给资源",而是"建机制"——通过制度设计让"人、地、钱"形成利益绑定,让各方从"旁观者"变"合伙人"。

农经所2025级硕士研究生 李瑞琳

通过此次调研,我深刻感受到马郢村以集体经济为纽带,在传统农业转型中走出特色路径。村集体通过整合土地、房屋等资源,以“合作社+创客”模式激活闲置资产,将老校舍改造为手工作坊、民宿集群,既稳固粮食生产基础,又延伸产业链条,但同时也面临业态同质化、运营专业化不足等瓶颈。未来,如何在集体经济框架下深化三产融合、完善服务体系,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