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摆脱贫困》 推进共同富裕——《乡村学经典研究》第四讲

来源 :乡村振兴学院办公室   作者:曹芳芳   发布时间: 2025-05-09
【字体: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脱贫,正在向共同富裕阶段迈进。习近平同志著作《摆脱贫困》基于共同富裕理论,系统论述了欠发达地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摆脱贫困的思想方法、发展逻辑、政策思路,其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需要细思深悟。2025年4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四讲《<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理论之光》开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研究员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吴敬学研究员现场听课,中国农业科学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等学科的博士生上课学习。


《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本次课程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个视角系统研读《摆脱贫困》,阐释了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理念,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振兴。首先,书中提出的“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发展理念,打破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无法改变现状的固有认知。其次,书中强调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既体现了对地区差异的尊重,也确保了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再者,书中还倡导了各部门统筹合作,形成“经济大合唱”的协同发展思路,强调了经济建设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此外,书中还提出了脱贫致富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路径,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道路,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是贫困地区脱贫可持续的核心举措等观点。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脱贫攻坚组织保障。著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加强党的领导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依靠;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提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新闻工作是维护党的政治权威的重要途径。主要观点涵盖了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党的领导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在扶贫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

第三,坚持文化自信,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将文化建设与脱贫致富紧密结合,通过弘扬“闽东之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闽东地区的脱贫致富战略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摆脱贫困》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对于闽东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强调文化建设是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著作提出:弘扬“闽东之光”,坚定文化自信;精神文明建设是脱贫地区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坚持滴水穿石的精神理念等观点。同时认为,摆脱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崛起,鼓励闽东人民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贫困,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第四,聚焦教育扶志,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书中深刻阐明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主张民族经济要更加开放,这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一种体现和实践。关于“扶贫必扶志”思想,著作强调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而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关键途径,必须被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第五,树立绿色发展观,走生态优先的可持续路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绿色生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水库”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内涵;“森林是钱库”表明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森林是粮库”的表述,是对农林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刻阐述和对促进乡村振兴、夯实国家粮仓“耕基”的根本遵循。

课程从“贫穷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等学理和实践问题入手,开启课堂讨论。本次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传统填鸭式教学,在课程全过程中提出众多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深入思考。例如,胡向东研究员向同学们穿插提问,“弱鸟如何先飞?”“宁德地区能够摆脱贫穷的关键是什么?”“拉美陷阱是什么?”“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怎么做?”“如何解决林地产权不清问题?”等等。课程助理老师曹芳芳副研究员与同学们交流时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而乡村振兴则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是脱贫攻坚成果的延续和升华。课程最后继续深入讨论了脱贫攻坚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如何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和反贫困的中国方案,并提供了10本推荐书目,激励同学们课下继续研讨和交流。本次授课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互动,学习热情高涨,展现出对乡村学研究浓厚兴趣与求知欲。课程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形成乡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