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工程”成功实践,探究乡村振兴中国道路 ——《乡村学经典研究》第九讲

作者:陈静   发布时间: 2025-06-17
【字体: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目标是5年内,对全省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为“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全面小康示范村。经过20多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深入实施,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发展壮大了万千乡村产业、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探索示范了成功路子和机制办法。2025年5月29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九讲《“千万工程”:中国式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实践》正式开课。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会长、农业农村部原总经济师魏百刚研究员作专题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督导委员李秉龙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孔繁涛副所长和有关研究人员等现场听课,中国农科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上课学习。


本次课程重点介绍了“千万工程”的决策背景、工程内涵、迭代升级、做法成效,理念方法与底线思维,以及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启示。

第一,“千万工程”的决策背景与工程内涵。21世纪初,浙江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脏乱散差,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后即跑遍所有地市,在充分掌握省情农情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会同省委“一班人”于2003年6月5日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具体为在5年内,对全省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为“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全面小康示范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工作后多次对“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予重要指导。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20多年来,浙江始终顺应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千万工程”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浙江省域和“三农”领域的成功实践、鲜活案例和典型样板。

第二,“千万工程”的迭代升级。“千万工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阶段,主要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垃圾、污水、厕所的清理以及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万千村庄从人居环境入手,由环境变革触发了生态变革。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阶段,主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从科学规划布局、村庄整洁、创业增收、乡风文明等方面着手,推动广大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在“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阶段,重点是提升乡村产业匹配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城乡发展融合度,推动乡村从美丽宜居跃向共富共美。

第三,“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一是全域编制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城乡空间布局体系,优化村庄布局和建设,推动适度集中;明确中心村发展目标、确定中心村建设任务,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二是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为切入点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行生活垃圾全域分类,污水治理全面覆盖,并对厕所进行全面改造,切实改善农村卫生设施。三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优化种粮补助政策等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蔬菜、茶叶、果品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锚定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等十大产业进行特色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经济新业态。四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乡村向城镇不断拓展,通过十大行动纵深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镇接续建设,推动城乡实现全域美丽。五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形成群众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六是积极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七是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创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

第四,“千万工程”理念方法。坚持人民至上,从农民群众殷切期盼中找准“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顺民心、得民意、解民忧、助民富,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坚持系统观念,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三农”问题,把农业的发展放到全省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地形地貌、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推进工作,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坚持强化党的领导,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压紧压实各级党政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的工作格局,构建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考核督查机制。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要把战略和战术、理念和抓法结合起来,以理念真谛、真经妙招指引新时代新征程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千万工程”不仅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也明确了什么不能干,划出了“三农”工作的红线和底线,即超越发展阶段、不可持续的事情不能干,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不能干,影响粮食安全的事情不能干,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不能干,破坏历史文化村落风貌的事情不能干,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的事情不能干。要坚决把准守牢,及时纠治工作偏差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决防止急于求成、搞一刀切,确保乡村振兴有关工作稳扎稳打推进。

第五,“千万工程”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启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在产业选择、产品打造、效益提升上,挖掘乡土资源,做足“土”的文章,依据地域和民族特色,抓细“特”的定位,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的链条;务实有力推进乡村建设,要把正出发点,把住关键点,把好落脚点,坚持规划引领,加力补足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普惠普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乡村治理,要找准工作落点,把准农民需求,找准具体抓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崇德向善的乡村精神风貌;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魏百刚老师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宏观叙事与微观切入相契合的视角,并采用问题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千万工程”进行了深刻、全面、具体的分析与解读。以农村厕所问题为切入点,抛出“哪位同学的家乡来自东北或西北干旱地区的农村?”“村里的厕所改造得怎么样?”两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授课过程中,以理论分析为主线,贯穿大量的案例、数据、图表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围绕“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是什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什么、现代乡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绿水青山怎样转化为金山银山、现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有哪些等问题,与学生展开研讨与互动。魏百刚老师还结合学生提问谈了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学深悟透“千万工程”所蕴含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理念,思考在未来工作中如何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