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举办首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来源 :乡村振兴学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3-20
【字体:

3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组织召开首期研究成果报告会。乡村振兴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理论研究与智库服务的定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布局课题研究,从对标理论与学术前沿、补齐乡村学科建设短板、发挥国家战略决策支撑等多角度设置了12项专题,组织科研团队历时2年,形成了一批决策报告、学术论文、著作专著。这些成果对乡村学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加深了乡村学前沿学理问题的思考,揭示了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典型性、普遍性、规律性趋势与特征,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了破解思路和有效路径。

战略概论研教部承担的“新时代强农理论与创新研究”发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立足乡村兴旺,应防止脱村向城,防止贪大求洋,防止割裂对立,防止简单退出。提出,从顶层设计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科技制度等存在的障碍壁垒。

粮食安全研教部承担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研究”发现,“藏粮于地”提升了粮食单产和促进粮食面积稳定,“藏粮于技”拓展了粮食生产可能性边界。认为,应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实地方抓粮责任,提升粮食单产和面积稳定,提高种粮积极性。提出,优化粮食海运线路,增强地、技、利、义、进口之间的协同性。

产业兴旺研教部承担的“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富民实践分析”发现,就地就近就业指标能直接反映乡村产业兴旺度。认为,应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创业、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出,要加快构建乡村产业核算体系激发政府部门活力。

生态宜居研教部承担的“乡村生态振兴理论与生成逻辑”研究发现,时间上,各省份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均有大幅提升,空间上,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整体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提出,应提高多元主体主观能动性,加强人居环境治理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健全监测与评价体系以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乡风文明研教部承担的“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发现,辨析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及如何结合农村地区实际加以传承既是当前的三个难点,也是重点。认为,应深化传统美德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传统美德具体内涵的现代阐释,做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

治理有效研教部承担的“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一元主导、多元协同”的善治逻辑。认为,乡村治理方式向更加多样化、融合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提出,加快推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实现乡村善治的现实路径。

生活富裕研教部承担的“农民生活富裕的理论内涵、测量评价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农民生活富裕水平整体大幅提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维度和省际三重差异。认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率或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农民生活富裕水平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金融集聚水平的提升会削弱省域经济发展对农民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提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需在不同生产力条件和目标要求下,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推进。

乡村规划研教部承担的“乡村价值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农业价值比重减弱、乡村人口外流、治理资源流失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价值的忽视与低估。认为,乡村价值是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社会等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度量难是关键。

乡村科技研教部承担的“县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县域以下政府公益性推广机构逐步弱化,市场化服务和产学研结合体成为重要补充力量。认为,县域是创新要素集聚的关键单元,要发挥好县域统筹优化配置科技服务资源的核心功能。提出,应按照“县统筹-多级服务-技术下沉”的思路加快构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畅通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经营制度研教部承担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福利效应与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提升农户收入、就业、社区公共服务及乡村治理水平方面发展效应显现。认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包括党建引领、“强村公司”、扶贫产业、自主搭台居间服务等模式。提出,未来需结合乡村治理、政策支持及法制规范等路径,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财产性收益。

资划所课题组承担的“北粮南运战略性风险与对策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演变。认为,市场、政策、科技等是推动重心转移的内在因素,并对国家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价值链治理机制,构建粮食产业畅通循环体系。

农业农村现代化课题组承担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阐释”系统的归纳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认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扎根乡土,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乡村传统的保护。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先行、治理下功夫、农民社会地位提升等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6条途径。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出席报告会并讲话。农业农村部原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技术经济所研究员姜长云,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研究员聂凤英等专家对12个专题做评议。报告会由农经所所长胡向东主持。下一步,乡村振兴学院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方面发力研究,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方面加快探索,要在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方面持续创新。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优化科研力量布局,紧盯乡村新动向,开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预警,加强微观数据监测,深入基层开展调查,切实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的解决方案,坚实保障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