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乡村建设学派”的核心观点。2025年4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三讲《〈乡村建设理论〉乡村文化与社会重建的历史探索》正式开课。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书记、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姜梅林研究员作专题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秉龙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吴敬学研究员现场听课,中国农科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上课学习。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于1937年出版,系统梳理了中国社会危机的历史文化根源,并提出一整套以乡村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路径。全书分为“认识问题”(甲部)与“解决问题”(乙部)两个部分,系统回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解体与重建路径,提出乡村建设不仅是缓解农村困境的实践方案,更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社会组织重构计划。这堂课重点研究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几个重要观点:
第一,从“伦理本位”与“职业分立”出发,揭示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梁漱溟在书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与“职业分立”的结合。“伦理本位”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基础并不依赖外在强制或法律,而是根植于家庭与人际伦理关系;“职业分立”则体现为士、农、工、商各有其社会角色,分工明确但流动有序,未形成阶级对立。这一社会结构强调以德化人、以情感维系社会,既确保了传统社会的延续性与稳定性,也带来了组织松散与制度更新迟缓的问题。
第二,从乡村组织出发重建社会秩序。梁漱溟强调,真正的问题不在制度层面,而在于文化根基的动摇与失衡,是一次深层次的“自乱”。在全面剖析问题之后,梁漱溟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从乡村出发,重建社会组织结构。他认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文化传统保留最深的空间,也是改造社会最具现实可能的出发点。他设想通过乡农学校、乡约制度、农民合作等形式,将教育、治理与组织有机结合,推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在这一设想中,乡村不仅是生产单元,更是文化重建与秩序复兴的策源地。乡村组织不是照搬西方体制,而是从中国历史经验出发,结合现实问题,逐步生长出的现代社会基层样态。
第三,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的自觉。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提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手段,更是推动社会组织重建、激发农民主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尤其在乙部“解决问题”中,他明确指出,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必须通过教育来唤醒。乡农学校正是这种教育制度的具体载体,通过培养乡村中坚人物、传播现代生产与生活知识,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治理转向主动参与建设,从而构建以农民为主力的现代乡村社会。
第四,试图通过文化重建重构乡村的组织形态与价值体系。《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社会的真正重建应从文化入手。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因此建设新社会的关键在于创造新文化。这种文化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组织理念与科学精神,从“人生向上”的价值观出发,引导个体修身自律、追求公共利益与社会和谐。他主张以教育为媒介,推动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让公共精神与现代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乡村社会长期以农为生、安土重迁、聚居生存,形成了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礼俗与道德是维系秩序的主要方式,家族血缘构成了人们权责关系的基础,社会治理则更多依赖教化与乡规民约。梁漱溟对文化的高度关注,正是立足于这种根深蒂固的乡土性,试图通过文化重建重构乡村的组织形态与价值体系。
第五,乡村组织的构建应继承并发展民间经验。在重建社会秩序的路径中,梁漱溟并未忽视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传统。他明确提出,乡村组织的构建应继承并发展《吕氏乡约》所代表的民间经验。北宋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通过村民共议共治、道德劝惩与定期聚会,维系乡村秩序,是中国古代自组织社会的典范。梁漱溟在乡村建设构想中,延续了这一以道德与情感为基础的组织模式,设计出以乡农学校为中枢、乡长与乡公为支撑、乡民会议为决策的平台结构。他强调,社会秩序的重建应“生长于社会自身”,而非依赖政府强制。政府的职责是“给予空间而不妨碍”,乡村组织则通过内在协商、相互约束与公共实践,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机制。
第六,以农业为根基,推动经济自立与现代化。在经济层面,梁漱溟提出区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本土路径。他强调,中国社会必须“以农业为本”,通过改善农村生产方式、组织农民合作、引入现代技术,在提升农业效率的同时,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他明确指出,工业的发展应从农业出发,在农业内部生成动力与市场需求,进而引导相关产业有序兴起,避免“脱农而工业”的断裂发展。这种以农业促工业、以农村带动整体社会进步的设想,构成了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理解。
《乡村建设理论》不仅是一部回应现实危机的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试图在文化断裂中寻找“由内而出”生长路径的哲学思考。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对现代社会秩序的理性规划,梁漱溟为如何实现社会整合、文化更新与制度重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时至今日,这部经典著作所提出的问题与思路,依然具有优秀价值和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持续反思。
本次课程围绕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展开,姜梅林书记紧扣原著,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关键章节,系统梳理书中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与实践设想。结合“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为何以伦理为本位?”“职业分立如何影响政治秩序的形成?”等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全书的基本概念与逻辑结构。并逐一讲解书中关于文化失调、社会组织构造、教育功能、政治整合与经济路径等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就“教育是否可以引发社会整合”“乡村建设如何从文化出发建立制度逻辑”等问题展开思辨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有序,体现出同学们对乡村社会、文化传统及其制度演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