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一讲《<乡村中国>:社会特征与变迁规律》开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进行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姜梅林、农民日报编委曹茸现场听课,中国农科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等学科的博士生上课学习。来自农民日报,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振兴学院的60余名师生听课。
传统与现代如何统筹、古今之争如何破解、中西之别如何研究,是中国特色乡村学的基本课题。《<乡村中国>:社会特征与变迁规律》是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乡村学经典研究》学位课程的第一讲,以费孝通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著作为蓝本,透过经典著作的研讨,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变迁规律,为科学认识乡村、投身乡村研究和振兴实践提供指引。通过研究《乡土中国》,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思考古今、比较东西、观察城乡、坚定自信。这节课,着重阐释了传统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的4个规律性认识,即乡土性的社会属性、稳定性的社会特点、血缘性的社会结构、教化性的社会治理。
第一,把握乡土性的社会属性,包括以农为生、安土重迁、聚居生存。种地是中国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最熟悉的谋生方式,先人们以耕种为生,世世代代守着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因为以农为生,乡土社会演化成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土地不可能移动,农民也不移动。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农民离不开土地,并以土地为中心聚居。于是,乡土社会的人们习惯聚居生存,这也是形成村落的原因。
第二,理解稳定性的社会特点,包括熟人社会、道德维系、礼治秩序。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不同于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仁、义、礼、智、信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共同构成了传统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礼是每个人从小就被教化出来的,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的习惯,推动乡土社会建立秩序。
第三,认识血缘性的社会结构,包括血缘关系、差序格局、男女有别、事业家庭和氏族村落。血缘社会是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差序格局是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差等的。乡土社会男女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分工合作。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除了生育功能,还有经济功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第四,思考教化性的社会治理,包括道德教化、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权力驱动社会变迁。乡土社会没有真正的行政权力机关,皇权只能下到基层的县政府,而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治的状态。社会的发展随着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而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有前辈对晚辈的教化,并构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乡土社会变迁的动力来自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这四种权力交织作用。
课程从“我们称呼外公、外婆时一定要加个‘外’字以区别于爷爷、奶奶”“刘备为什么认为兄弟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等日常鲜活乡村生活典型现象入手,开启乡土社会课堂学术讨论。本次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传统教学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流动,还提出众多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深入思考。例如,张合成院长向同学们穿插提问,“‘求诸己’是自私吗?”“爱有等差是狭隘吗?”“亲亲是腐败吗?”,等等。参加听课的研究生院特聘研究员蔡晓回应议题指出,现有文献对乡村文化存在错误解读,实际上乡村文化具有很多价值等待大家去挖掘开发。课程助理老师周向阳副研究员谈乡村学学习体会认为,与经济学相比,乡村社会学能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研究视角。课程助理老师刘洁博士回答学生疑问指出,促使乡村保持乡土性和充满生机,就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供就业岗位。课程最后提供乡村学十个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27本推荐书目,激励同学们课下继续研讨。本次授课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互动,学习热情高涨,展现出对乡村学研究浓厚兴趣与求知欲。课程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形成乡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