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陕西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正式推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强化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关中平原作为我国传统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长期面临缺水干旱、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今年更是面临六十年不遇的干旱灾情,但调研发现,小麦等主粮产量总体上和往年持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归功于农业科技赋能让关中平原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以“知天而作”的智慧,在黄土地上勾勒出“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图景。
2025年7月10日至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孔繁涛研究员、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吴永常研究员率队深入陕西泾阳县和蒲城县,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开展调研工作。
泾阳:四色产业铺锦绣,科技赋能乡村兴
泾阳县素有“关中粮仓”和“关中白菜心”的美誉。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该县围绕粮食以及“黑白红绿”四色产业,着力推进粮食、蔬菜、畜牧、茯茶、果业的全方位产业链发展。
村庄焕新:支部领航,产业文旅双轮转
走进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东芦村,清香田园农业合作社的产业示范园里生机盎然。村党支部牵头投建的260万元示范园,通过新技术引进、新品种试种、多蔬菜轮作,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绘就“支部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的共富图景。
作为陕西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社树村的创新实践更显多元。村党支部搭建“乡亲议事会”协商平台,乡村振兴学校培训超千人次,为发展蓄力;甜柿、香菜示范园与羊肚菌试验基地年增收1960万元,让土地生金;闲置资源活化更添亮色——古城墙、中华水利会馆、民宿木屋与关中小院串起主题公园,文旅融合让乡村既有“土味”又有“韵味”。
主体赋能:全链深耕,特色产业强引擎
粮食安全的根基里,藏着经营主体的担当。海普、金丰农优两家粮食专业合作社,以“技术引领、示范带动”为宗旨,把农业技术培训、无人机服务、生产试验示范送进田间;绿盈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社会化服务,覆盖粮食生产全环节,让小农户融入大生产。
奶山羊产业的“雅泰模式”则是泾阳的另一张名片。陕西雅泰乳业构建从饲养到销售的全产业链,3万吨年产能的现代化生产线,不仅让泾阳羊奶香飘市场,更是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
科技铸翼:政校协同,试验站里出良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的田垄上,科技赋能的印记清晰可见。海江波站长介绍,试验站聚焦小麦、玉米、油料作物,集成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起高标准示范基地;创新的政校合作模式与数字化服务,让技术培训更精准、科技服务更高效,成为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转化站。
蒲城:科创护航特色路,产研融合富农篇
蒲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不仅是北京时间的诞生地,更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陕西省产粮第一大县。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该县围绕粮食、果业、畜牧、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精准施策,全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
产业筑基:一村一品,红色绿色皆富农民
西陈村的食用菌产业园里,菌棒上长出“致富菇”。村党支部牵头流转土地,构建“产业有基础、技术有保障、市场有前景”的集体经济模式,让“小菌菇”长成“大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甘北村的“双色”发展路径更具特色。“十沟两塬一面坡”的地貌上,黄绵土耕地产出超万吨小麦玉米,摘下渭南“吨粮村”桂冠;杨虎城将军故居、培民小学旧址等红色资源,催生“红色教育+文旅体验”模式,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
科创转化:农科搭桥,专利技术接地气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驻蒲城孙镇)的实验室与田间,正上演“最后一公里”的突破。作为公益类科研单位,该院通过“农科院+秦创原”平台,将旱地小麦栽培、西甜瓜病虫害防控、重茬地改良等专利技术,转化为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田间方案,为渭南农业全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
“十四五”收官之年,陕西省正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链融合为纽带,使传统农区升级为西部旱作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乡村振兴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