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士生公共学位课“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首次开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研究员以“读懂传统才能读懂现代”为题介绍了课程概况,并讲授第一讲。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书记、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姜梅林出席。2025级博士新生、乡村振兴学院及研究生院相关人员等400余人参加学习。
张合成研究员在课程概况中系统介绍了三大板块的内容。
一是经典著作板块,旨在奠定理论基础,解读乡村变迁。“经典著作”板块涵盖《乡土中国》《吕氏乡约》《乡村建设理论》《摆脱贫困》四大专题,分别从乡村社会学观察、道德礼教制度分析、乡村建设历史探索、共同富裕理论根源等角度解析乡村社会的演进脉络。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阐述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变迁规律,为研究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北宋《吕氏乡约》作为中国最早的乡约制度,以传统美德和礼制为核心,为文明乡风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历史参考;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则是民国时期对乡村重建的理论探索,强调传统文化与道德在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摆脱贫困》真实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治贫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二是经典制度板块,旨在梳理制度演进,拓宽国际视野。“经典制度”板块包括“集体农庄”“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和“国际乡村制度比较”四大专题,系统回顾和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制度变革,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发展的制度逻辑、历史经验与教训。“集体农庄”介绍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探讨其对小农经济的改造路径及其经验教训;“人民公社”专题梳理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历程、制度架构及其影响,揭示其历史成因和失败教训;“包产到户”专题回顾农业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总结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国际乡村制度比较”通过对十个国家的乡村发展模式进行横向对比,归纳乡村制度的一般演进规律,为中国乡村发展提供国际借鉴。
三是经典案例板块,旨在透视成功经验,激励创新发展。“经典案例”板块围绕“千万工程”和“脱贫攻坚”两大专题,重点解析中国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素材。“千万工程”专题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等多维视角,梳理其蕴含的经验成果、科学理念和底线思维,明晰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导向和实践路径;“脱贫攻坚”专题系统回顾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历程,剖析从改革开放前的救济减贫到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政策演进、实施难点及成效。

传统与现代如何统筹、古今之争如何破解、中西之别如何研究,是中国特色乡村学的基本课题。《<乡村中国>:社会特征与变迁规律》是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博士生公共学位课的第一讲,以费孝通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著作为蓝本,透过经典著作的研讨,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变迁规律,为科学认识乡村、投身乡村研究和振兴实践提供指引。通过研究《乡土中国》,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思考古今、比较东西、观察城乡、坚定自信。这节课,着重阐释了传统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的4个规律性认识,即乡土性的社会属性、稳定性的社会特点、血缘性的社会结构、教化性的社会治理。
第一,把握乡土性的社会属性,包括以农为生、安土重迁、聚居生存。种地是中国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最熟悉的谋生方式,先人们以耕种为生,世世代代守着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因为以农为生,乡土社会演化成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土地不可能移动,农民也不移动。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农民离不开土地,并以土地为中心聚居。于是,乡土社会的人们习惯聚居生存,这也是形成村落的原因。
第二,理解稳定性的社会特点,包括熟人社会、道德维系、礼治秩序。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不同于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仁、义、礼、智、信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共同构成了传统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礼是每个人从小就被教化出来的,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的习惯,推动乡土社会建立秩序。
第三,认识血缘性的社会结构,包括血缘关系、差序格局、男女有别、事业家庭和氏族村落。血缘社会是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差序格局是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差等的。乡土社会男女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分工合作。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除了生育功能,还有经济功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第四,思考教化性的社会治理,包括道德教化、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权力驱动社会变迁。乡土社会没有真正的行政权力机关,皇权只能下到基层的县政府,而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治的状态。社会的发展随着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而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有前辈对晚辈的教化,并构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乡土社会变迁的动力来自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这四种权力交织作用。
课程从“我们回老家,逢人便称呼大伯、二哥、三姑,回城之后咋称呼?”“农民进城多日可以把家门钥匙交给邻居帮忙照看,市民有这种情况吗?”等日常鲜活乡村生活典型现象入手,开启乡土社会课堂学术讨论。本次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传统教学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流动,还提出众多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深入思考。例如,张合成研究员向同学们穿插提问,“为什么乡村出现纠纷时人们大多不愿诉诸法律”“我们称呼外公、外婆时一定要加个‘外’字以区别于爷爷、奶奶”“中文兄弟的称谓与英语比较”,等等。

“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课程历时两年筹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承担教学任务,正式开课之前组织召开十余次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数十次小组交流会,围绕讲义提纲、核心内容、理论深度及课件呈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斟酌推敲、反复打磨,旨在帮助同学们读懂乡村、读懂传统,加强中国农科院乡村学学科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农科院从“一农”向“三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