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博士生公共学位课“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首次开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研究员为博士新生讲授第一课。2025级博士新生、乡村振兴学院、研究生院相关人员等400余人参加学习。
张合成研究员授课
传统与现代如何平衡、古今之争如何破解、中西之别如何研究,是中国特色乡村学的基本课题。《<乡村中国>:社会特征与变迁规律》是2025—2026年度秋季学期《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博士生公共学位课的第一讲,以费孝通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著作为蓝本,透过经典著作的研讨,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变迁规律,为科学认识乡村、投身乡村研究和振兴实践提供指引。通过研究《乡土中国》,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思考古今、比较东西、观察城乡、坚定自信。这节课,张合成院长着重阐释了传统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的4个规律性认识,即乡土性的社会属性、稳定性的社会特点、血缘性的社会结构、教化性的社会治理。引导同学们认识乡土社会、赓续农耕文明、强化文化自信。授课过程中,张合成从乡村生活典型现象入手,与同学们互动交流,激发学习热情。
该课程历时近两年筹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承担教学任务,正式开课之前组织召开十余次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数十次小组交流会,围绕讲义提纲、核心内容、理论深度及课件呈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斟酌推敲、反复打磨,旨在帮助同学们读懂乡村、读懂传统,加强中国农科院乡村学学科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