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组织召开《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全面总结课程建设进展,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研究部署新学期教学安排。中国农科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农业农村部原总经济师魏百刚、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金文成、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黄延信、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姜梅林、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胡向东等主讲教师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农经所所长胡向东主持。
读懂乡村才能读懂中国,读懂传统才能读懂现代。只有深入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脉络。农业科研国家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中国农科院乡村振兴学院高度重视、统筹谋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顶层设计、协同推进,组织该领域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召开12次专题研讨会,历经一年多的专业论证、斟酌推敲、反复打磨、审查报批,形成了公共学位课程《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的教学讲义、课堂课件、教师团队、授课方法、质量监督等系统方案。课程内容包括“经典著作”“经典制度”与“经典案例”三大模块。构建起完整的乡村传统知识体系、乡村经典观察视角、乡村学术思想方法,旨在通过对乡村传统与经典的系统性教学,引领学生反观乡村历史图景,感受乡村传统魅力,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乡村的丰富内涵与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实践热情,培养出一批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振兴人才。“经典著作”模块涵盖《乡土中国》《吕氏乡约》《乡村建设理论》《摆脱贫困》四大专题,经典制度”模块包括“集体农庄”“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和“国际乡村制度比较”四大专题,经典案例”模块围绕“千万工程”和“脱贫攻坚”两大专题,10个专题的主讲教师均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魏百刚、张天佐、金文成、黄延信等外请专家,不仅在各专题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更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相关理论逻辑、政策演变与现实挑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每个专题还配备了若干名助理教师,一名助理学生,形成以8位主讲教师为核心、20位助理教师与10位助理学生为补充的多层次教学支持体系,确保课程实施的专业性与高质量输出。
教学研讨会上,研究生院首先介绍了2025—2026年度秋季课程的整体教学工作安排,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中国乡村学经典导读》将作为全院博士研究生的公共学位课、必修课、基础课,在北京教学点,以及哈尔滨兽医学院、深圳研究生院、三亚南繁学院、联合研究生院(郑州)4个京外教学点正式开课。随后,10个专题教学团队围绕课件修改、讲义精简修订、教学体会与教学难点依次作了汇报。在交流讨论环节,授课教师和助教团队围绕如何增强课程逻辑性、学术性与吸引力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聚焦“如何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教学关键问题,分享了教学经验与思路。
张合成院长强调,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方法路径。他指出,授课时要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在传承中创新;二是古今关系的把握,要在对比中彰显时代价值;三是中西比较的视角,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立场;四是知识性与政策性的平衡,要以知识性为核心,深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他提出,课程知识框架应从“基本背景、基本事实、基本价值”三个维度来构建,教师要凝聚共识、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听得进去、记得住内容”。要建立学生自主交流机制,增强师生互动,有序推进讲义教材出版发行,跟进学术研究与传播,并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对外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