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云南山间暑气蒸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毛世平研究员带队的调研小组深入昆明市嵩明县农村基层,开展“三农”工作重点难点问题调研。当“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号令沉甸甸落在基层干部肩上时,人们才真切触摸到乡村治理的千钧重量。人才,是解开乡村振兴密码的关键钥匙,而执钥者的困境与突破,正牵动中国乡村的未来。
“头雁”展翅,却负重难飞。在村一级,能力与责任常悬于失衡的天平上。“高中”是村干部队伍最普遍的学历底色,却承载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任。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晋升通道如雾中窄桥;每月两千余元的财政补贴,在集体经济的空壳村落更显杯水车薪。那道“大专学历、40岁以下”的公务员招考门槛,将多少在田埂磨破鞋底的“老黄牛”挡在希望的大门之外。“政策落地时,我们就是矛盾的缓冲带。”一位村支书搓着皴裂的手掌,眼中缺席女儿家长会的愧疚,比烈日更灼人。
“头雁”突围,一脉活水映兴隆。嵩明县山脚社区书记李新龙,名字带着父辈“兴隆”的朴素愿景。这位军营淬炼出的汉子,将雷厉风行与乡土智慧带回家乡,他的目光锁定社区富饶却沉睡的宝藏——水。普沙河日夜流淌,村民却守着“金饭碗”受穷。“水,是命脉,更是出路!”李新龙话语掷地有声。田间,他力推滴灌,生菜基地用水骤降30%-40%;村中,他焕新管网,节水意识渗入人心;河畔,他带人种莲藕,根系成天然“净水器”;深山,他借沪滇协作,建“灵云溪”水厂直供学校、医院。这源头活水,撬动社区集体经济年创收超15万元,化作新硬化的村道和明亮的阅览室。李新龙抚摸着水厂管道说:“李阿婆用分红给孙女买新书包时,就知道这汪泉水真的‘活’了”。
破局之道,在于松绑赋能。田野的呼声清晰而迫切:能否打破年龄与身份的桎梏,为基层干部敞开体制的大门?能否铺设清晰可见的成长阶梯,让内生动力穿透微薄薪饷的局限?能否为在田埂间立下汗马功劳的实干者开辟晋升通道?唯有让这些“左手攥着泥土温热,右手推开现代化大门”的乡村能人卸下枷锁、心无旁骛,方能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头雁效应”。纸上的蓝图,才能真正化作农民脸上增收的喜悦,化作乡村大地蓬勃有力的心跳。
乡村振兴,是一场考验耐力与智慧的远征。从费孝通笔下的“长老统治”到新时代“能人治理”,乡村精英的迭代是中国基层进化最鲜活的注脚,不仅关乎一方水土的兴衰,更深系着乡土中国融入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承载着中国乡村的美好未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