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欧盟“转型-亚洲”(SwitchAsia)“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历经三年半的实践探索后,在北京发布项目成果。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的近百位嘉宾出席会议,全面回顾项目成果,深入探讨中小农户能力建设、绿色流通工具推广、标准共建与行业协作的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研究员以“从需求端反推供给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农业从 “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型阶段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他指出,伴随人均GDP增长,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低碳、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对现有供给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他提出:“如果我们无法满足国内高质量食品需求,就会引发‘消费外溢’,流通环节正是调节供需结构、引导健康消费的重要关口。”他强调,应重视果蔬、水产品、乳制品等优质营养食品的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加强对食物消费结构的统计和监测,以支撑农业精准转型。他还表示,项目为果蔬生产和流通提出了“流通影响供给、标准倒逼生产”的重要路径,是推动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的关键探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慧从政策路径的角度进行总结。她指出,蔬果的生产流通面临化肥农药投入偏高、组织化程度不强、损耗率高、流通链长等典型问题,而本项目有效推动了农户培训、合作社赋能、标准融入采购体系、流通减损协作等关键环节。她呼吁将项目形成的培训机制与激励体系进一步嵌入地方政策工具箱,并建议构建“评价+采购协同+持续培训”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绿色转型的系统韧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代表项目执行方致辞。项目协调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可持续消费推进部主任郭沁华发布了项目核心成果,全面回顾三年半来的探索与积累。据介绍,项目聚焦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与果蔬流通体系优化,围绕“标准制定、培训体系开发、周转筐推广”等核心目标,构建起一整套可落地、可评估、可推广的绿色农产品流通路径。
本次会议标志着“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阶段性结项,但其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将继续为行业提供宝贵经验。未来,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绿色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