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发布《中国乡村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伴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乡村学术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中国,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五个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乡村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报告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围绕这些基本课题开展了学术研究、实践观察、热点讨论,归纳了乡村领域的科研进展,形成了首部研究报告。报告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城乡融合为主题,归纳了乡村学术研究的热点,突出了五个创新点。
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三农阐释更系统。包括一系列阐释论文和观点:开展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科学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渊源,多维度衡量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融合等方面系统谋划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系统开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三农阐释,立足统筹两个大局、解决根本性难题,论述新发展阶段是实现农业强国梦想的历史跨越期,提出以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来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五个难题,基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阐释畅通循环是构建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的紧迫任务;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理论阐释,系统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新质生产力的农业质态等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任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理论与路径研究,阐释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中蕴含的“农业科技自立”和“农业科技自强”两个层面的内涵,分析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的短板弱项,并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和保障措施。
二是调动种粮积极性政策研究新进展。包括:提出调动积极性要确保农民种粮有挣钱预期,围绕“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提出要把价格作为挣钱预期、初次分配调节的决定性因素,以调粮价、降成本和控进口为主攻方向,主动保护引导农民种粮挣钱;探索建立粮食省级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提出中央统筹布局、区际协调发展、科学合理核算、要素扶持对接、动态改进完善是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关键所在;提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和测算方法,面向解决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四个难题,研究主销区出资的理由依据、中央统筹主导的补偿机制、各方公认的补偿标准、简单易行的缺口算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策优化研究,把握乡村振兴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策优化的关系,结合重点难点和趋势需要,围绕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内涵-关键瓶颈-策略路径”开展系统研究。
三是乡村“三个提升”研究新思路。包括:构建产业兴旺的关键表征指标与实现路径,从就地就近就业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两个核心指标衡量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表征,揭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构建包括畜禽粪污治理、卫生厕所普及、农村用水普及、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绿化美化、农村居住环境7个方面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乡村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评价,从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两个维度构建包含党建引领、自治活力、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生活富裕、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8类基本要素的中国乡村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内涵,以及其在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四是观察农民收入与支出发现新动向。包括:构建农民生活富裕水平测度指标及宏观驱动机制,从生活水平、服务设施、生活品质3个维度构建农民生活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国农民生活富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宏观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有效弥合涉农贷款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差异,解决乡村传统理念与现代金融制度衔接难点,找准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切入点,有效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农民支付的公共服务费用占比较大、增长过快,分析发现2023年农民用于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四项支出占比高达46.3%,而城镇为36.2%。
五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改革研究的新视角。包括:以优先发展方针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出以深化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底子薄、欠账多、短板突出的问题,以优先发展破解与“三农”相关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循环不畅、不公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五类根本性难题,用完善的制度推进城乡共同繁荣;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剖析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历史逻辑,评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强化制度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激活土地要素、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将集体经济成员的福祉与其实现机制进行系统的逻辑关联,构建理论分析模型,解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建构起股权形成机制、组织治理机制、收益分配和利益联结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作用机理,提出思路和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在发布报告时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设立乡村发展重大任务体系、设立乡村学术会议、成立乡村学术组织、发布乡村研究报告、推荐乡村学优秀论文,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农科院学科结构由“一农”到“三农”的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着中国式乡村学学科体系、组织体系、知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突破,标志着我国农学类硬技术与乡村软科学实现了由分割式布局到融合式布局的历史性转变。
报告分为十一章,涵盖基础理论、十项专题研究和九大热点主题3个板块。第一章为乡村学基础,阐述中国乡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理论问题,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研究和农业强国战略研究理论,构筑中国式乡村学说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分别为粮食安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富裕、乡村规划、乡村科技、基本制度和德国乡村十大专题研究。其中,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阐述中国乡村发展各领域的重要论述、政策制度、实践做法、研究综述四个方面,并对各领域的热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包含了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产业兴旺的关键表征与路径机制、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农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挑战、农民生活富裕的驱动机制、基于中国传统理论的乡村规划五纲理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九大热点主题。第十一章介绍了德国乡村发展的历程、政策设计及经验启示,为中国乡村发展提供国际借鉴。
农经所和乡村振兴学院将持续关注中国乡村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致力于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民生的桥梁。通过全面、深入、前瞻的研究,为推动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贡献智慧与力量,书写中国乡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