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创新团队助理研究员钱宸博士与瓦赫宁根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学者合作,研究揭示了农地产权的认知安全和情绪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农民性格特质等因素对地权安全感知程度的影响,为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Land Use Policy》。
土地确权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国际性议题,安全的农地产权是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农民经济收入、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法律和事实层面的地权安全往往与农户感知层面的地权安全存在差异。该研究基于产权安全三要素理论和制度可信性理论,构建土地产权安全的系统分析框架,使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重点探究认知和情绪在中国农民感知的农地产权安全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农户性格特质和心理偏好等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广泛采取使用认知安全去衡量农户层面的产权安全感的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农民真实感知的土地产权安全程度。研究团队开拓思路,研究发现农民感知的农地产权安全包含非等值的认知安全和情绪安全,且两者呈倒“U型”关系,表明即使农民认为将来很可能发生农地调整(即认知不安全),也并不一定会因此而感到担忧(即情绪不安全),反映出部分农民对农地调整仍然有一定的诉求和偏好。此外,农民性格特质上的差异对其地权安全感知程度有显著影响,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提高农民情绪层面的产权安全感知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研究发现对完善相应的农村土地制度,提高政策目标与农户响应之间的一致性具有重要启示。
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创新团队钱宸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马贤磊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22.10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