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集体农庄体制下,生产资料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农业劳动由集体组织,个人收入由集体分配。在鼎盛时期,世界上有1/3的人口在集体农庄制度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解析集体农庄制度,回溯苏联时期农业发展曲折道路,对于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集体所有制改革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2025年4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学位课《乡村学经典研究》第五讲《集体农庄制度:对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曲折探索》正式开课。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金文成研究员作专题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研究员线上听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现场听课,中国农科院2024级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上课学习。
本次课程重点介绍了集体农庄制度的理论来源、集体农庄制度的内涵、集体农庄制度的制度特征、集体农庄制度的具体成效及对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评价和反思等。
第一,正确认识集体农庄制度意义重大。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产生具有时代必然性与合理性,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力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基础。反思其失败原因,制度设计的僵化、历史使命的转变、改革时机的错失以及党的领导的弱化等因素相互交织。这为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提供了深刻启示,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契合实际生产力水平与农民需求,稳步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农民积极性;以 “两个飞跃” 为指引,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集体所有制改革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了解集体农庄的典型特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劳动集体组织、决策集中化以及服务工业化是集体农庄制度的典型特征。集体农庄的运行规范主要依据《农业劳动组合标准章程》,采取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兼顾原则,劳动组合是斯大林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对待农民采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方式。土地制度方面,集体农庄在属于国家的土地上实行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化,集体农庄使用的土地归农庄无代价和无限期使用,即永远使用。生产组织方面,劳动组合是集体农庄运动唯一正确的形式。生产管理方面,国家通过政府的农业机构和农庄与机器拖拉机站的合同,给农庄下达计划任务。分配制度方面,集体农庄的收入,首先要履行国家的义务,其次要保证公共的需要,最后在庄员中按劳分配。
第三,回溯苏联时期集体农庄兴衰过程。一是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斯大林集体农庄消灭了人数最多的剥削阶级,破除了资本主义复辟的支柱;让人数最多的农民阶级从产生资本主义的个人经济的狭隘道路转向公共的、集体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苏维埃政权在最落后的、在一个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中建立社会主义的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是为卫国战争胜利提供后勤保障,包括粮食等物质的支持、机械动力的支持和人力资源的支持。三是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积累。斯大林通过大幅度增加粮食出口,以换取购买工业设备所需要的外汇;通过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迫使农民缴纳“贡税”,成为 20 世纪苏联大地上完成原始积累的独特方式;支撑了斯大林式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推进苏联社会最终从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换。四是集体农庄的经济效益不佳。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各种产量都是下降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集体化时期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战争时期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五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和路径。
第四,探究集体农庄制度对其他国家农业合作化的深刻影响。一是对东欧农业合作化的影响。东欧各国在二战后受苏联影响踏上社会主义道路,普遍开展土地改革并推行合作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然而,部分国家在推进过程中急于求成,强制推行高级形式合作社,忽视农民意愿和生产力实际水平,挫伤农民积极性,后经政策调整,多数国家合作社成为农业经济主导力量。二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合作化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效仿苏联建立集体农庄,但因未充分考虑本国复杂国情,如商品经济不发达、土地改革不彻底、农民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导致经济效益不佳,农民参与热情不高,部分国家已逐步调整农业政策,探寻更适宜本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三是对中国人民公社发展的影响。人民公社虽受苏联集体农庄影响,但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制度特色,如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等。对比中国人民公社与苏联集体农庄,在所有制、劳动力管理、政权制度、分配制度、流通制度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深刻反思集体农庄失败的原因。一是制度设计缺陷。集体农庄过度集中化使农业生产缺乏灵活性,农民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集体化过程中对 “富农” 的打击和土地国有化加剧农民抵制,加深农民与政府对立。二是生产效率低下。集体化初期完成了消除地主阶级、推动农业社会化等使命,但后期过度集体化与农民生产自主性冲突,压制农民自由,生产效率低下。三是生产关系失速。过于急功近利,脱离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未考虑农民生产习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强制手段导致失败,未能与社会生产力同步推进。四是脱离科学理论指导。苏联后期反社会主义势力抬头,否定马克思主义和苏共历史,失去党的正确领导导致改革缺乏稳定性和社会支持。五是与村社传统冲突。集体农庄制度取代村社自治,其暴力性、强制性和掠夺性引发农民反抗,打破社会稳定,与俄罗斯民族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相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金文成研究员围绕“集体农庄制度”这一主题,采用多种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提升课堂参与度,构建了多元、开放的课堂环境。课堂首先以问题引入方式开场,抛出“现在还有哪位同学家在农村、还有土地”这一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播放《红梅花开》《康庄大道 人民公社》等短片增加同学们对集体农庄制度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直观认识。最后,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剪刀差实现工业化完成之后,工农关系怎么走”“苏联的集体农庄建立跟中国的人民公社的建立,以及其他重大措施在确立的过程中,政府和执政党是怎么思考的”以及“今天中国面临的形势,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危机是否有雷同之处”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同学们加深对集体农庄制度的认识。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现象与重大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问题的重要论述,深刻汲取苏联集体农庄发展的深刻教训,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不能否定”的现实意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树立大历史观,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努力探究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规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青年学子的使命和职责,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本次授课中,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学生们精神饱满、踊跃互动,对乡村学研究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与浓厚的探索欲,全程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状态。本次课程通过问题导向、视频展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启发性和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