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纪实·湖南】札记:“返乡”赋能三湘大地乡村蝶变

发布时间: 2025-08-10
【字体:

当七月之夏,弥漫着似火的热情,热浪裹挟着稻香扑面而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调研组在陈萌山研究员、毛世平研究员带领下奔赴三湘大地,访民情、记民生,流火之月、汗透轻衫,同频感受农户的喜与忧。

调研组第一站来到全国文明村——湖南省攸县仙石村。初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栉比鳞次的民房。心中暗想,这么干净整齐的村舍是不是常被各级单位参观的“样板”,我们不会是“被调研”了吧。但接续与村支书的深入交谈,解开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疑惑,了解到村支书罗正华是一位在外创业成功回报桑梓的能人。

接下来,我们调研的多位村支书与企业家,他们共同的标签均是返乡创业。这群逐梦人在故土上用情、用力、用心播撒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绘就一幅人才回归、产业兴旺、百姓共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画卷每一笔背后都浸着汗、裹着难,从他们身上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密钥,产业、人才、情怀缺一不可。

产业,打开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但最难的就是产业振兴,这是各村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仙石村村支书罗正华向我们表示,“村内发展主要靠自己摸索,目前对于乡村振兴比较迷茫,到了十字路口,村集体经济到底怎么发展,是负债前行还是原地踏步”。

f00ded64aabeac40cf4da458055c0490.jpg

罗正华书记向调研组作介绍

全村耕地2897亩、林地6000多亩,但村集体资产匮乏,造血功能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稳固的集体资产积累。目前仙石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蓝莓、甜瓜、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获得,每年收入受市场波动较大,2023年毛收入70多万元、2024年仅有30多万元。观背村的集体经济也主要源于闲置资产出租、流转服务费,王开林书记向我们讲述,村内土地出租给一家电子厂,租金5000-6000元/年;村里的双季稻千亩示范基地,村集体可获得每亩30元费用。加之其他总得下来,村集体年收入约10万元。

b131d5c30aafa00b4cd702f7c632a809.jpg

王开林书记向调研组作介绍

不过两位村支书并未坐等观望,而是主动踏上了一条以产业破局的自我探索之路。

仙石村成立合作社,流转全村2000多亩耕地后转租给种植大户,村集体种植了100亩特色作物,其中蓝莓60亩、甜瓜30亩。蓝莓每亩毛收入5000元,5月初甜瓜刚上市的价格15元/斤,目前12元/斤,经济效益明显。众人品尝甜瓜后连连称赞,罗正华书记难掩心中喜悦,神采飞逸地讲述“卖瓜卖出了感觉,刚上市时都要托关系留一点”。

788bbf9661ee827cd7f042f9f57aef6a.jpg

罗正华书记向调研组作介绍

为此,他摸索出“大棚套中棚”的提前上市技术,计划明年将甜瓜上市时间提前到4月下旬,与当地水果错峰上市增效益。临别之际,罗书记眼神里满是期待,坦言村里下一步发展产业,要多听听你们专家的意见。

ebe95562343b9231f189a971bc7cc9a2.jpg

调研组到仙石村座谈交流

王开林书记说,得知我们要来村里,提前从外地半夜赶回来,就是想和专家们们好好交流一番。目前,他正引进旱土集中育秧基地,打造千亩双季稻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并整合枫仙岭观、旱土育秧基地、水果采摘、垂钓文旅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b76252e6530350c0c651f3fd6a7ec7ad.png

村庄现状

人才,奏响乡村振兴的美妙音符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能人”返乡为乡村振兴输入了新鲜血液,更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当兵时我扛枪守国门,是一名子弟兵;回乡后我扛起锄头务农,是一名新农人”,这是湖南禾下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6bdb61972134c83008e239fecc00a75c.jpg

他原来是武警益阳支队的一名战士,在部队担任过中士班长,多次荣获“优秀士兵”“技术能手”等称号。1995年退役后积极投身泉交河镇现代农业事业,继续绽放军旅荣光。先后创办杰军保洁有限公司、禾下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当地群众提供115个就业岗位,其中有已脱贫户31户;发放产业扶贫资金164万余元,帮助全镇604户已脱贫户解决生活困难;创建了泉交河镇退役军人之家,助力26名退役军人完成“转业—待业—就业”。

0dab1a0f68a08566bb0e866f0164f056.jpg

刘杰军创立的公司

2022年新成立的禾下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泉交河镇承包农田5000余亩,创新采用“盈股+身股”方式管理和利润分配,公司出资金为营股,合伙人出劳动力为身股,公司与合伙人按1:5比例分配种田收入。合伙人实则是为自己种地,投入汗水多一分,地里收成就稠一分,口袋里收益就厚一分。

湖南亚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侯喜容,用心浇灌梦想,以山茶油为媒搭建起自然与健康的桥梁。

67935c52ab1f3414b0eb40eca6f9be94.jpg

侯喜容向调研组作介绍

她返乡创业的初心质朴而真挚,“自己是留守儿童出身,从小缺失父母陪伴、缺少爱,就想着返乡创业,带动村里农户就地就业,让更多孩子不再做留守儿童。”

49ba2392a63beb814a2207e9fda4425b.jpg

调研组参观工厂

她与丈夫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并未投身所学的计算机领域,2011年夫妻二人在长沙成立了亚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从茶油贸易起步踏上了艰辛创业路。当得知攸县正在开展“引老乡、建家乡”活动时,在外地打拼的他们毅然决定返乡,2014年底,把工厂迁至攸县返乡创业园,从此和爱人成为家乡攸县油茶产业的追梦人。正如陈萌山研究员所说,她不仅带着资金归乡,还把爱人“投资”回了家乡。

b7f5128fdd03c9474a7c38d7cf55e017.jpg

调研组参观公司

调研时我们注意到,加工设备处于空置状态,询问后得知压榨设备一年仅运行约2个月,眼下正值油茶生长期,设备暂无法启用,她正考虑在闲置期压榨菜籽油。多年来,亚美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28万多亩有机油茶基地,累计带动周边10万余农户增收。

2668a10f3d1f003d695675c11ab7f729.jpg

调研组了解公司情况

调研期间,我们还解到带着热忱归来的返乡创业人才还有很多,赫山区回乡创业当支部书记的超过30%。正是他们的归来,在平静乡村里漾开层层涟漪,让我们的乡村充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又都承载着乡村的灵魂。

情怀,汇聚乡村振兴的涓涓细流

“用心、有感”,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镌刻的是剪不断的乡愁。当我们问及党支部书记如何带着老百姓干事时,这是王开林书记告诉我们的答案。“在村支书这个位置上只有用心去做事,才能让老百姓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实他早年外地创业颇为成功,1996年在深圳开出租,2003年到佛山开超市,如今超市依然红火。2017年村“两委”换届,乡镇领导、村干部、村民都盼望他能回来。他回村担任村支书后,带领村民推进村内设施改造,天天在现场带头干,“自己懒懒散散,怎么带别人”,“一个党员、一面旗帜,这个旗帜就是要带好别人,才能一呼百应”。今年重阳节,他准备筹办老人“百桌大团圆”,如今村里无上访、无邻里纠纷。这份安宁祥和也映在了荣誉墙上,2021年观背村获评县先进单位,2023年又获评市先进单位、县红旗单位。一位曾在该村出生、3岁后离村在外的故乡人,听闻村里募捐搞建设,当即捐出10万元。

c2cbe3a307e4d67067e1b2f1dcca8639.png

仙石村2025春节联欢活动爱心捐赠榜

仙石村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同样写在脸上、落在行动上。2025年春节期间趁着村民返乡过年,村里张罗起了“村晚”。在村部宣传栏,春节联欢活动的爱心捐赠榜格外醒目,有的捐300元,有的捐200元,还有的捐水果、饮料。村支书罗正华自豪对我们说,“办这场晚会没花村集体一分钱,我们还请到了国家一级演员”。这不仅是一场“村晚”,更是一场凝聚乡土情怀的文化盛宴,它寄托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样的乡村怎能不让人留恋?

aedc53d476f8afa37776a287a2fce884.png

“村晚”照片(图源网络)

昔日软弱涣散的村庄,到如今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村庄,正是这一群群可敬的人奋斗的点滴,乡土的风俗味、奋斗味和人情味交织成脉,内生与共生交融激荡汇成生生不息的力量。

蕴藏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是一个个归乡赤子以小我融入大我,是一位位村民将困难踩出向上石阶,共同托举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泥土会记得,那些脚印有多深;岁月会看见,乡村新生有多真。几天的调研结束了,但乡村蝶变的故事仍在继续,沿着三湘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