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隆重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主题活动,表彰2023—2024年度妇女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农经所谢玲红研究员凭借卓越的科研贡献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荣获“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成为全院12位获此殊荣的优秀女性之一。她的故事,是一曲扎根“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怀揣深厚的“三农”情怀。谢玲红研究员自201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便投身于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80后农村娃,她亲身经历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变迁,对农业、农村、农民饱含深厚的情感,始终以爱农、兴农、强农为己任。十余年来,她兢兢业业、笔耕不辍,累计主持及参与60余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完成人撰写的报告获正国级领导批示3次,获省部级奖励6次,公开出版著作10余部,为农民增收“造血”、农业发展“活血”贡献了绵薄之力。
从“门外汉”到“智库人”。博士期间,她从事C919风险管理研究,与农业经济领域看似毫无交集,但她凭借着对“三农”研究的热情与敏锐的洞察力,在前辈同事的指引下,成长为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骨干,展现了非凡的学术韧性和使命感。她以匠心精神对待每一项研究,精益求精,一篇稿件反复修改数十遍,力求每一个词语的准确表达和每一个数据的精准无误。她的研究成果通过调研报告、政策建议、专家咨询报告等形式,多次获得中办、中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的肯定与批示。其中,有关“无人种地”、农村内部群体收入差距等的报告获正国级领导批示3次,1篇入选中办2023年年度优秀信息(全年共100篇),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缩小收入差距提供了前瞻性决策支撑。此外,她连续3年牵头编写《农业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实践报告》,成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金融机构重要参考工具书,参与遴选的十大金融支农创新模式和十大地方典型案例,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形成了较强示范效果。
始终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的研究理念。高水平智库成果离不开深入基层一线扎实调研和扎实的学术研究支撑。谢玲红研究员聚焦农村减贫、农民就业与增收致富、乡村产业发展等核心议题,深入基层一线,与各级干部、企业主体、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需求。她的调研足迹从发达地区的浙江农村到深度贫困的革命老区,从省级工作部署到市县落实举措,再到走村入户体察民情,展现了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在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她创新性构建预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理论模型,回答了农业需要多少劳动力、农村还需转移多少劳动力以及农民就业在城乡如何配置等关键问题,并出版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城乡统筹问题研究》等著作。在农村减贫领域,她提出“创核、接链、建节”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思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扶贫小额信贷案例总结》一书的部分章节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脱贫攻坚卷)》,成为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领域,她前瞻性地分析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新问题及新现象,提出缩小差距的战略路径。她的研究成果不仅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还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光明网等权威媒体上发表多篇时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谢玲红研究员长期扎根农民富裕富足研究领域,与时俱进捕捉政策所向与实践所需,践行“钻研、勤业、精业”的科研精神,十余年如一日,唱响了一曲服务“三农”的青春之歌。她的努力与成就,不仅为农业经济研究领域树立了榜样,也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她的故事,是对“巾帼建功”精神的最好诠释,更是新时代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