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和《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在京顺利召开

来源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作者:张玉梅   发布时间: 2020-06-05
【字体:

  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和《2020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约翰·思文视频致辞。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陈晓华,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原院长翟虎渠,副院长王汉中、梅旭荣出席会议,发布会由农经所所长袁龙江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共同主持。

  

  

  唐华俊指出,我国稳固的“三农”基础地位保障了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为稳定社会秩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守好“三农”战略后院,提高农业竞争力,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约翰·思文所长强调,包容性食物系统在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为贫困人口穷人创造更好的经济机会、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激发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包容性的食物系统。

  

  梅旭荣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该报告在2019年的基础上,继续突出战略导向、定量分析的特点,剖析了国内外宏观经济与农业产业形势;聚焦核心问题,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贸易、生产成本等三个视角评估了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出应根据国情分品种制定农业产业竞争力目标,从更广义的视角看待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直击热点主题,全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特殊时期,农业—食物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小,农业—食物系统的“战略后院”、“压舱石”和“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探究了生猪产能恢复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认为生猪产能到2020年底可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模拟了草地贪夜蛾对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的影响,预计全国玉米产量损失小于2.5%。瞄准产业前瞻,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能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发布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次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是农经所集全所之力打造的一份年度报告,是年度重点智库成果之一。为更好完成《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编制任务,农经所建立了一支平均年龄31岁,由26位年轻科研骨干组成的编写团队,报告立足基础研究,突出战略导向,聚焦核心热点问题,运用CASM模型剖析国内外宏观经济与农业产业形势,围绕农业—食物系统和竞争力,关注外部风险对农业产业的冲击,服务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长樊胜根发布了《2020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报告主要强调食物系统在满足全球发展目标上的核心作用,包括:消除贫穷、饥饿和营养不良。报告为如何促使食物系统对被边缘化的群体更具包容性提出建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扩散,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群体的食物不安全和贫困问题加剧。报告呼吁需要建立更有抗逆能力、更适应气候变化、更健康的、具有包容性的食物系统。

   会上,陈晓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何秀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作为特邀嘉宾对两个报告进行了点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发展署等国际机构代表,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中国农科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本次发布会首次采用中英文双语面向全球网络直播,来自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农经所全体科研人员共计4000余人线上同步观看了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