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IFPRI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2025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约翰·斯温宁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约翰·斯温宁发布了《2025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会由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胡向东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共同主持。
会议指出,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同研究的特色优势,围绕粮食安全和食物发展战略、农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策略、落实大食物观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智库报告”的重要品牌报告之一,《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自2018年起已经连续发布8年,为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安排与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将持续健全完善智库研究的任务体系、运行体系、成果体系和保障体系,汇聚一批高水平战略研究人才队伍,持续加强智库品牌建设,打造一系列高质量智库报告,支撑党中央“三农”和科技创新政策创设以及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实施。
会上,叶玉江以中国农业产业韧性及竞争力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我国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农产品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有效路径,以及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和减排路径。约翰·斯温宁以应对复杂多变世界的关键经验与优先任务为主题,回顾了全球食物系统变革与政策演进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先行动策略。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延续战略导向和定量分析的突出特点,编写团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权威专家组成,研究领域覆盖农业政策、粮食安全、农村发展及国际农产品贸易等关键方向,基于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和自主开发的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等前沿研究工具,系统研判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对谷物、油料、畜禽水产等20个农业产业发展新动态进行分析。《2025全球食物政策报告——食物政策:应对复杂多变世界的关键经验与优先任务》,以系统性视角,全面梳理了过去50年全球食物政策的实践脉络,广泛整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全球合作伙伴及行业同行的前沿研究成果,系统反思食物政策研究对中低收入国家(LMICs)食物系统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副秘书长郭玮,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吴宏耀,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赵阳作为特邀嘉宾对两个报告进行了点评。评价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现实诉求为导向,依托严谨的模型构建与深入的学术研究,结合中国农业产业模型与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模型,对当下外部压力递增、内部困难交织的复杂形势进行深度剖析,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广阔的国际视野。《报告》以“韧性 + 竞争力”为核心主题,从进口冲击、气候变化、低碳协同三个关键维度精准研判,具备全面且前瞻的研究视角。《报告》聚焦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产业的特征制定差别化解决方案,同时提出将碳市场机制纳入农业减排体系,为农业产业学术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该报告成功实现了战略研判与实证研究的有机融合,兼具学术价值与决策参考价值,对中国农业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发布会采用中英文双语面向全球进行网络直播,3万多人次观看直播。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及高校、国际机构等部门代表,院属相关单位负责同志300余人现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