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演化与空间转移路径——基于媒体报道的视角......鄢贞,刘青,吴森森(4)
农业生产集聚: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基于不同发展路径的再考察......赵丹丹,周宏(13)
补贴政策是否阻碍了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韩昕儒,张宁宁(29)
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朱红根,宋成校(40)
认知能力、信贷与农户多维贫困......张子豪,谭燕芝(54)
代际继承、职业变动与农民社会地位获得——基于CGSS数据71个年龄组的历史考察......闫东东,朱俊杰,何微微(69)
“市民化”之后:户籍变更能否消除工资歧视......许岩,付小鹏宋瑛(82)
社会网络、收入不确定与自雇佣妇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张童朝,颜廷武,王镇(10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户营林积极性吗———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和内生性双重视角......许时蕾,张寒,刘璨,杨红强(117)
政府行为、内外部环境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以江西省为例......李道和,叶丽红,陈江华(130)
农产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演化与空间转移路径——基于媒体报道的视角
鄢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青(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
吴森森(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摘要:媒体报道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确定性与时空变异度增加,演变出了食品风险预测的复杂性与监管的新特征。本文利用获取的2009—2016年新闻报道中2131则猪肉质量安全事件,演绎猪肉质量安全风险在供应链各环节时间演化特征;并以2011年“瘦肉精”事件为典型案例,测算各省域局部Moran’sI值,分析农产品安全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格局,以识别事件聚集效应与空间转移路径。最后提出优化媒体报道下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促进跨域协同治理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风险识别;媒体报道;空间依懒性
农业生产集聚: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基于不同发展路径的再考察
赵丹丹(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周宏(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将农户、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层面联结在一起,构建了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不同发展路径的逻辑机理与理论模型,并利用我国1996-2015年31省面板数据,以生产集聚为切入点揭示了农业生产集聚水平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内在决定机制以及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效率,进而解释了我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快速性”;农业生产集聚通过农户层面的外在规模经济(规模效应)、农业生产层面地方化经济(专业化效应)和经济发展层面共享经济(技术溢出效应)三个层面作用机制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效率。
关键词:农业生产集聚粮食生产效率规模经济供给侧
补贴政策是否阻碍了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
韩昕儒,张宁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本文基于2013—2017年13889个的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户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弹性,并从土地租金的视角分析并验证了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粮食直接补贴不利于种植规模的扩大,原因是粮食直接补贴由土地承包者而非土地经营者获得,粮食直接补贴也导致土地租金上涨。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为激励粮食种植规模的适度扩大,本文建议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以降低土地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为目标且与耕地面积脱钩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粮食;补贴;种植规模
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朱红根,宋成校(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家庭农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利用全国主要省份1742个家庭农场调研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降低家庭农场务农人数比重,促进家庭农场劳动力转移;使用电脑上网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使用手机上网可以显著地促进家庭农场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目前没有使用手机上网的家庭农场如果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其非农就业人数比重提高幅度更大;只有同时使用电脑和手机上网对自主创业的正向效应才是显著的。因此,本文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鼓励上网方式多元化以及对有需要的家庭农场给予购置互联网设备补贴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家庭农场;劳动力资源配置;倾向得分匹配
认知能力、信贷与农户多维贫困
张子豪,谭燕芝(湘潭大学商学院)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精准脱贫已经进入攻坚时期,贫困者内生的认知能力与外部的信贷支持成为农户多维贫困脱贫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在构建农户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与包含工具变量的有序Probit模型(IVOrderedProbit),实证检验了认知能力、信贷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认知能力的提升会带来农户多维贫困状况的改善,但在深层次贫困的农户中,认知能力提升带来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第二,认知能力的三个具体维度字词能力、数字能力与记忆能力均能显著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状态;第三,认知能力对农户的各类信贷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正规信贷获取的作用上要大于非正规信贷;第四,认知能力改善农户多维贫困过程中的主要传导机制是通过增加农户信贷获取进而实现脱贫。这意味着在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过程中,贫困者内生认知能力的开发与外部的信贷支持同样重要。
关键词:认知能力;信贷;多维贫困
代际继承、职业变动与农民社会地位获得——基于CGSS数据71个年龄组的历史考察
闫东东(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朱俊杰(招商局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何微微(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心)
摘要:农民作为兼具职业和社会双重身份属性的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社会分层的底端而备受歧视。为揭示农民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变动过程,本文通过连续型社会经济地位评价法,采用分层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先赋性因素与后致性因素对农民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父辈社会地位对子代农民社会地位的影响在1950—1970年经历下降后,1980年开始出现增强的趋势,代际继承的作用经历了先降再升的历史转变。子代农民教育对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随时间推移呈现出“U”型特征,职业变动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后致性因素在社会结构开放的趋势下作用越来越强。宏观层面的制度和结构因素变动在形塑着农民社会地位的形成,致使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随社会结构和制度情景变化而呈现出波动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代际继承;职业变动;农民社会地位
“市民化”之后:户籍变更能否消除工资歧视
许岩(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付小鹏(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宋瑛(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户籍歧视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那么,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市民化”改革能否消除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歧视呢?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通过引入一种改进型Rubinstein模型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识别策略,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上述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变更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工资歧视,即使在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市户籍之后,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针对“农转非”群体的工资歧视;就整个“农转非”群体而言,随着近年来城市落户门槛的逐步松动,他们受到的工资歧视整体上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劳动者的个体角度来看,虽然“农转非”劳动者受到的工资歧视会随着其落户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得到弥合,但是过程比较缓慢;在不同城市和不同户口来源的条件下,“农转非”居民受到的工资歧视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工资歧视现象越严重;政策性“农转非”居民受到的工资歧视更加严重。
关键词:市民化;户籍变更;工资歧视;倾向得分匹配
社会网络、收入不确定与自雇佣妇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
张童朝,颜廷武(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镇(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以资本可替代性、自雇佣妇女特征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利用冀皖鄂三省的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和BinaryProbit模型,以秸秆还田技术为例,考察社会网络、收入不确定对农村自雇佣妇女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并通过二阶段IVProbit进行了内生性检验与讨论。结果表明,自雇佣妇女群体人力资本相对弱势,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比例仅为58.97%;62.66%的农村自雇佣妇女社会网络在较低或极低状态下运行,50.12%的自雇佣妇女面临着较高的收入不确定性;社会网络广度与高度提升可显著促进自雇佣妇女耕地保护行动,而网络强度的影响则不明显;非农收入不确定负向影响自雇佣妇女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但农业收入不确定则并无显著影响;社会网络拓展可以有效抑制收入不确定对自雇佣妇女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不利影响,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通过非农收入实现,在农业收入方面则不明显。
关键词:社会网络;收入不确定;自雇佣妇女;保护性耕作;二阶段IVProbit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户营林积极性吗——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和内生性双重视角
许时蕾,张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杨红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农就业—营林投入”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个省(区)1497户林农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投入行为的差异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对林地的劳动投入积极性,但对资本投入的增加并不显著。这种效应对不同程度非农就业的农户具有差异性。对于纯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地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显著增加,表现出产权激励效应;对于非农户,由于退出效应的作用,改革导致了非农户的资本投入显著下降了约36%;对于I兼农户,其劳动投入的减少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反映出林权改革的要素替代效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农户营林积极性提高的制度环境,但并非充分条件;非农就业的调节效应会导致产权的正向激励机制受限。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营林积极性;非农就业;调节效应;内生性
政府行为、内外部环境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以江西省为例
李道和(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叶丽红,陈江华(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调研数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政府行为、企业内外部环境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行为中总体规划、服务指导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对于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监督规范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的正向影响假设得到了验证,并且在总体规划、服务指导、营销推广与品牌整合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营销推广则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间接作用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政府行为;内外部环境;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