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0期

作者:农业经济问题编辑部   发布时间: 2022-08-22
【字体:

《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农村发展

论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黄祖辉,李懿芸,马彦丽()

新村级债务:形成机制与衍生后果——基于鄂东D村的个案分析......黄岩,李欣茹(10)

村企统合:经营村庄的新模式——以浙江省湖州市L村为例......王晓飞,岳晓文旭,周立(20)

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差距评价与国外经验借鉴......方向明,覃诚(32)


产业经济

从系统科学视角探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张林秀,白云丽,孙明星,徐湘博,何加林(42)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刘明月,冯晓龙,冷淦潇,仇焕广(51)

一个不完全契约履约效率的案例研究——基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实践逻辑......郑晓书,王芳(6)

“双循环”场景下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研究......何亚莉,杨肃昌(78)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历史回溯和逻辑演进......冯丹萌,许天成(90)


组织与制度

农业家庭经营:建党百年来的政策逻辑与新阶段的实践取向......于福波,张应良(100)

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协同机制与效应——浙江省农担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徐攀(11)


其他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完善......宫斌斌,杨宁,刘帅(127)

建党百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嬗变规律、热点议题与未来展望——“百年奋斗目标与农村土地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综述......曲颂,吕新业,胡向东,袁龙江(139)


论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

黄祖辉,李懿芸(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马彦丽(河北经贸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公共性事务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在政府为充分发挥市场制度的作用奠定基础。当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仅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而且需要政府主导建构与市场制度相匹配的产权制度。既要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示范带动以及在公共投入和推动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主体激活、产业竞争、效率增进等方面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市场不仅要在产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也可在生态转化与环境治理,以及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市场;政府;集体经济


新村级债务:形成机制与衍生后果

——基于鄂东D村的个案分析

黄岩,李欣茹(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村级债务一直是困扰基层治理的重大问题。税费时期的传统村级债务主要是在压力型行政体制的运作模式以及传统型村干部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属于资源挤压型村级债务。不同于传统村级债务,农业税取消之后的新村级债务是在国家大规模资源下乡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资源输入型负债,主要是在提供兜底作用的大量下乡资源、内在动机的乡村利益合谋以及保障实施的富人型村干部治理手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高昂的新村级债务给乡村社会带来严重的治理后果,表现为村庄社会分化、基层权力固化以及村庄主体性弱化。村级债务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容易造成严重的治理困境,需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关键词:传统村级债务;新村级债务;村级治理


村企统合:经营村庄的新模式

——以浙江省湖州市L村为例

王晓飞,岳晓文旭,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探索村庄发展与经营的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总结村企合一、有为集体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湖州市L村“村+公司+家庭农场”的发展实践进行单案例研究,并提出经营村庄的新模式——“村企统合”。村企统合是统筹规划基础上的统一经营与合作,促成了劳动与资本的联合,其本质是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体现出农民主体性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表现出弱依附性、弱行政性与强经济性、强社会性。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村企统合产生的前提,村企统合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村庄创新实践。

关键词:集体经济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经营村庄;乡村振兴;村企统合


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差距评价与国外经验借鉴

方向明,覃诚(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摘要: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点难题。本文构建包含17个具体指标的城乡发展评价体系,分析中国2010—2019年城乡发展差距,总结国外统筹城乡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城乡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但城乡发展绝对差距仍然保持高位,且略有提高。国外通过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乡村综合建设,保证城乡社保福利均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较好经验,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借鉴。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提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融合,构建以分散化为基本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公平统一导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评价体系;国外经验;政策建议


从系统科学视角探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张林秀,白云丽,孙明星,徐湘博,何加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要:农业绿色生产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人民生计提升,更是整个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分工合作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绿色生产不仅亟待从要素间的匹配这一横向系统进行考量,还需要从不同产业间、农业生产各环节间的纵向衔接进行统筹谋划。本文从系统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了我国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挑战,并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业绿色生产;系统科学;要素匹配;生命周期评价;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碳中和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

刘明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冯晓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冷淦潇,仇焕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地区的脱贫成果还不稳固,面临着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农户内生动力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带贫不强等制约因素。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克服制约因素、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接续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产业扶贫经典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以政府为核心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市场为核心的“产业基金+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资源+农户”模式和以社会力量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三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和运行机制,揭示这些模式的特征和适用条件,为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未来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产业扶贫;产业兴旺;制约因素;模式选择


一个不完全契约履约效率的案例研究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实践逻辑

郑晓书,王芳(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不完全契约的履约效率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最终绩效。农业循环经济项目中的政府、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主体通过不完全契约建立起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影响履约效率的关键因素成为探析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实施绩效的内在逻辑。本文在不完全契约和非完全对称信息的委托代理理论推理基础上,选取四川省实施的一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为案例,通过连续4年跟踪项目的履约情况,分析了不同主体的履约效率及项目的实施绩效。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投资既能降低主体的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发挥了“套牢”效应,确保了政府期望效用最大化;服务业主体通过调整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频率,降低了契约方的交易费用,但重复契约的履约效率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项目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前瞻性设计、增加柔性条款、加大消费端激励等政策建议,为提升不完全契约的履约效率,实现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政策思考。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委托代理;履约效率;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


“双循环”场景下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研究

何亚莉,杨肃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双循环”场景下探讨农业产业链的韧性锻铸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面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中国经济循环重心由国际导向转向国内导向三重变奏,锻铸农业产业链韧性成为中国应对复杂形势的现实选择,既能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国内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中国也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嵌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培育新形势下的竞争新优势。文章在对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的时代价值予以深度透视和现实逻辑进行尝试性解构的基础上,从强化优势、延伸链条、拓展范围、补齐短板、创建接点、产业链备份6个维度找寻中国农业产业链韧性的锻铸路径,以期推动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双循环;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历史回溯和逻辑演进

冯丹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许天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将其贯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大力推动当代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既是不忘初心,更是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抓手之一。按其发展历史和现实路径及其思想演变过程,可以将其分为无意识自发期、萌芽期、初步试水期、强烈环保意识和清晰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的自觉调整转变期。经济因素对农业的渗透,促使绿色发展从道德和文化规范驱动的自省,转为经济利益驱动的自觉。坚持和加强绿色发展,将保护和构建中国发展的长期基础,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发展格局;历史演变


农业家庭经营:建党百年来的政策逻辑与新阶段的实践取向

于福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应良(西南大学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摘要:农业家庭经营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组织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承前启后历史研究的相对滞后,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困境,梳理了建党百年来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六个阶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富有弹性并且可以有效获取农业内部规模经济的经营形式。第二,为了弥补农业家庭经营的功能不足,从“生产社会化”转向“服务社会化”实践,是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第三,农业家庭经营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不变应万变”实事求是的思想。最后,遵循政策逻辑和国情农情,新阶段坚定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经营规模化”和“服务多元化”双措并举的实践取向,是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演进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营规模化;服务多元化


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协同机制与效应

——浙江省农担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徐攀(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信贷配给问题,但抵质押物的不足决定了其对政策性担保制度的高度依赖。目前农业信贷担保资源存在闲置与紧缺并存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本文在对全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调研了浙江省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的需求与供给,突破协同理论传统视角,系统分析了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浙农担”)从部门、技术、数据、政策、流程五个维度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实现农业政策性担保杠杆效应的绩效及路径,为中国农业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供浙江方案和经验。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性融资担保;协同机制与效应;浙农担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完善

宫斌斌(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刘帅(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肇始于2016年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是基于玉米临储价格的弊端而进行的修正式改革,旨在回归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定价机制。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在提升市场竞争力、改善下游企业经营状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保障农民收益、推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效果不确定性较高。研究发现,缺乏弹性的生产者补贴完全忽略了收购市场价格的波动,致使生产者引导价格——收购价格+生产补贴——在收购价格上行时严重地被放大,进而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严重误导,形成过度的供给;按照玉米面积发放补贴的方式具有较强粗放性,也会抑制政策效果的发挥。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实施可调节的补贴标准,并将补贴依据由播种面积改为玉米销售量,以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

关键词: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生产者引导价格


党百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嬗变规律、热点议题与未来展望

——“百年奋斗目标与农村土地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综述

曲颂,吕新业,胡向东,袁龙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党的土地政策是我们党建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历史贡献。述往思来,向史而新。2021618—20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主办,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百年奋斗目标与农村土地问题高层研讨会”在陕西延安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建党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与历史经验”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和成果。

关键词: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历程;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