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作者:农业经济问题编辑部   发布时间: 2022-08-22
【字体: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食物安全

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的中国方案......樊胜根,龙文进,冯晓龙,司伟,盛誉(4)

转变中的粮食安全观:理论期待与新粮食安全观的构建......武舜臣,赵策,胡凌啸(17)


农村发展

共同富裕:浙江农家的努力与行动——来自浙江观察点的报告......史清华,韦伟,魏霄云(29)

中国农村养老运营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基于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业典型案例的分析......高凯,胡秋明(44)

河长制背景下村域河流治理的多中心格局何以形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胡乃元,苏丫秋,朱玉春(60)

如何扩大农村内需:基于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视角......唐博文,郭军(73)


土地问题

1949年以来中国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变、基本逻辑与展望......王俊龙,郭贯成(88)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理论逻辑与深化路径——基于农民权益的分析视角......乔陆印(97)

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何以保障:分置还是错配——L市宅基地资格权择位竞价的案例研究......朱新华,吴舒心,韩沛岑(109)


其他

我国农业低碳技术的减排潜力分析......李劼,徐晋涛(117)

农业龙头企业的自生能力:重要性、评判思路及政策建议......池泽新,彭柳林,王长松,赵隽劼(136)


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的中国方案

樊胜根,龙文进,冯晓龙,司伟(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盛誉(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摘要:食物系统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的中国方案能够在全球食物系统治理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推动中国和全球食物系统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进式地选择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和政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推广,大力实施减贫和国民营养计划,积极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动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增强食物系统抗风险能力。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在推进食物系统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农业生产增速放缓且小农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多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并存、水土气资源约束趋紧和灾害频发、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进口依赖持续和国际市场波动、部门间缺乏有效协作等。为推动中国食物系统向高产高效、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目标转型,应构建跨部门的综合管理决策机制,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农业支持和科研政策,建立营养导向型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同时应加快乡村振兴,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食物系统治理。

关键词: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食物系统转型;可持续发展;食物与营养安全


转变中的粮食安全观:理论期待与新粮食安全观的构建

武舜臣(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赵策(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胡凌啸(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国情粮情的改变对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传统粮食安全观转变。然而,同以构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观为目标,最终确立的新粮食安全观选择性采纳了理论界的部分成果,与理论期待在内涵和功能上仍有较大差距。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本文梳理了粮食安全观转变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偏差,并探究了粮食安全观选择性转变的内在逻辑,进而为构建更加高效可行的粮食安全观提供思路。研究发现,立足供给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限制了决策层对更合理粮食安全观调整方案的采纳。在不改变供给主导型粮食安全保障框架下,通过构建双重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有效缓解阻碍粮食安全观完善的诸多限制,让转变后的粮食安全观在粮食安全保障指导方面发挥更大效用。

关键词:粮食安全观;理论期待;选择性转变;差异逻辑;路径突破


农村发展共同富裕:浙江农家的努力与行动

——来自浙江观察点的报告

史清华,韦伟,魏霄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利用贫乏的资源禀赋实现了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为正在开展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采用1986—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浙江点数据,从农家视角对浙江奇迹进行了一个长序列分析。分析发现,第一,一定的行政性管理变化对农民增收具有推动作用,但支持浙江十村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的核心是家庭经营,其发展路径表现为去粮化或非粮化。第二,浙江农户收入增长不平衡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增强,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逐渐缓解,隐隐显露出共同富裕的势头。第三,浙江十村税赋水平有所提升,但职业农民的税收基本被消除,农业村的负担减轻,纳税行为由普税制正式进入到能人老板纳税制,国家税收的重点化、中心化缴纳正在成为支撑浙江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种重要行为。

关键词:浙江;农家收入;结构变迁;共同富裕


中国农村养老运营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

——基于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业典型案例的分析

高凯,胡秋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摘要:农村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促进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是学界和业界公认的现实难题。本文以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业典型案例为分析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深入探究农村养老可持续运营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农村养老运营扩展到基础规划、实践路径、价值共创的全流程。通过对农村养老运营流程中关键环节的解析,揭示了农村养老改革实现可持续目标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可持续的农村养老运营理论模型。研究表明,中国的现实国情由于与国外并不一样,决定了中国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模式,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农村养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因而对中国农村养老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农村养老;运营模式;可持续;改革路径


河长制背景下村域河流治理的多中心格局何以形塑

——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

胡乃元,苏丫秋,朱玉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水政策,河长制在广大村域河流生态治理中却效果不佳。本文从自然资源属性的视角出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借鉴IAD分析框架探索村域河流的多中心治理何以必要、何以形成、何以有效、何以持续。研究发现,村域河流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的特殊资源属性决定了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多主体在角色、地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和相对优势是多中心治理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同于西方情境下的多中心治理,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赋权增能、监督激励、孵化引导等手段实现各主体权、能、责、利的统一,进而促成交叠管辖、分散决策的治理格局。本文拓展了中国情境下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的思路,对完善河长制运行机制、促进河长制的多元参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河长制;村域河流;公共池塘资源;多中心治理


如何扩大农村内需:基于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视角

唐博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郭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是扩大农村内需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对近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与收入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东、中、西、东北地区消费水平存在差异。按照消费类型来看,生活性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绝对差额总体呈逐渐扩大趋势,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相比于收入增速的波动性更大,近年来有增速放缓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增收机制尚待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尚待改善。未来,扩大农村内需要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着力点,并根据我国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地域特点因地施策,不断提升农村家庭消费水平。

关键词:扩大农村内需;农村居民消费;农民收入;农村社保体系;农村消费环境


1949年以来中国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变、基本逻辑与展望

王俊龙,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与政策梳理等方法,系统的梳理和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的宅基地制度体系,梳理每个阶段中国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具体模式,探讨中国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制度变迁的潜在需求。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宅基地产权见证了由农民单一产权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置的变革,其制度变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下,是多方行为主体互动和共同逻辑演化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各方主体互动的结果差异性较大,大致遵循着国家引导地方实践村集体反馈的循坏渐进路径,呈现出渐进式强制性与制度创新路径依赖及诱致性并存的等特征。未来,中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宅基地产权更加明晰化、财产功能凸显化及地方政策分类治理化发展等。

关键词:土地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三权分置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理论逻辑与深化路径

——基于农民权益的分析视角

乔陆印(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让农民受益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基于农民权益变化视角审视宅基地制度70年变迁历程发现,自两权分离后宅基地制度表现出房地分离、差别赋权、产权管制的特征,即同一时期宅基地与农房的限定性赋权并不同步,国家逐渐加强对宅基地及农房的产权与权能管制,农民宅基地权益在产权管制中受到损害。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向是放松产权管制与还权赋能,改革的逻辑思路是以维护国家公益(保障居住功能)为基点,以发展农民私益(显化财产功能)为驱动力,以三权分置产权结构重塑为总统领,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本质上是宅基地权利体系的重构过程,即通过三权的重新设置发挥其独特功能和整体效能。在实践路径方面,强化集体所有权重点在于明晰权利主体,赋予完整权能;保障农户资格权首先要厘清权利性质,明确入法路径;适度放活使用权,亟需进一步放宽使用权流转范围与用途功能,实现有偿使用。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农民权益;三权分置;公益与私益;市场化流转


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何以保障:分置还是错配

——L市宅基地资格权择位竞价的案例研究

朱新华,吴舒心,韩沛岑(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以L市宅基地资格权择位竞价为案例,聚焦宅基地所有权和资格权分置过程中产生的错配问题,揭示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的创新举措与现实困境之间的裂隙及改进思路,为构建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农户资格权保障的现实诉求、地方政府政绩导向、乡贤精英乡土情结回归以及乡村治理结构转型要求,共同驱动着L市宅基地资格权择位竞价模式的形成。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资格权权能不清和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政策失灵和市场失灵,产生了资源、身份、权益错配等问题。因此,建议深化宅基地资格权研究,强化政策供给;优化择位竞价操作方案,完善市场机制,以矫治宅基地所有权和资格权分置改革中的错配问题。

关键词:宅基地资格权;择位竞价;错配;保障机制


我国农业低碳技术的减排潜力分析

李劼(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徐晋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在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农业部门具有极大的体量和不可忽视的影响。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优化管理至关重要。一项农业低碳技术能否在现实中有好的环境表现,必须得到农户这一微观经营主体的检验和认同。这是全面评价低碳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更准确地监测和核算碳减排效果,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衡量了三个低碳技术在农户层面的微观反应。研究结论是,我国现有的低碳技术在农业农村“3060”进程中可以发挥一定作用。按目前的技术采纳规模,滴灌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8~77万吨,沼气发酵技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34万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减少碳排放290万吨。研究推论是,“3060”目标是推动我国农业加速达到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契机。要让农业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农业生产方式到经营模式,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都亟待一场全面的、持续的革新。

关键词:农业碳减排;低碳技术;微观数据;农户


农业龙头企业的自生能力:重要性、评判思路及政策建议

池泽新,彭柳林,王长松,赵隽劼(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摘要:为了引领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各级政府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因此,选择具有引领、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认为,自生能力是龙头企业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在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中需要着重考察。建议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办法中把龙头企业自生能力明确列入认定考察的重要方面和运行监测的考察内容。

关键词:自生能力;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新结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