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1期

作者:农业经济问题编辑部   发布时间: 2022-08-22
【字体:

《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张晓山(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姜长云(12)

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开辟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夏英,王海英(20)


粮食问题

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数量和质量并重......李雪,吕新业(31)

期货市场助力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王玉飞,杨智玲,王宪勇(45)

关于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思考......靖飞,王玉玺,宁明宇(55)


农业科技创新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研究......刘鸿超,王晓伟,陈卫洪(66)

城市参与驱动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行为逻辑——基于成都蒲江箭塔村的经验考察......莫经梅,张社梅(77)

农业境外园区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中国路径......李书彦,谭晶荣(89)


其他

相对贫困与主观幸福感......周力,沈坤荣(102)

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演变趋势及动因分析......江东坡,张秋洁(115)

生产组织模式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的逻辑与路径——基于江苏省的典型案例分析......黄惠春,管宁宁,杨军(128)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乡村建设宝贵经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乡村建设宝贵经验与经典案例研讨会”会议综述......沈琪霞,刘亚迪,刘玉莉(140)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

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后,“三农”领域又一部综合性与基础性的法律。它从法律上明确了“三农”领域的国家职能,服务于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法律体系。《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农民群众、各类市场主体和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定位,核心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贯彻落实需要其他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配套执行。

关键词:乡村振兴促进法;城乡融合发展;农民的主体地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

姜长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一种促进型立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是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深入领会其突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立法特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结合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更好地落地见效仍需不懈努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促进法;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开辟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夏英,王海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本文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生活的主要变化特征及面临挑战的分析,阐述立足新阶段,应对发展新挑战,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意义重大,迫切需要《乡村振兴促进法》落地见效。针对城乡、区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聚焦农民生活富裕目标,在《乡村振兴促进法》框架下提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主要路径,以构建生活富裕理论指导体系为支撑,确保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有的放矢;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为手段,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以城乡融合为价值尺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兼顾公平与效率,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民生活富裕;高质量发展;相对贫困


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数量和质量并重

李雪,吕新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粮食产量持续稳步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逐步从数量增长进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新时期,数量安全仍是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条件,质量安全是收入增长到较高水平的必然要求,数量与质量并重是粮食安全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保障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安全仍是治国理政、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的头等大事,保障能力也需相应地向更高层次跃升,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掌控和调配能力,在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兼顾质量安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阶段;数量;质量;政策取向


期货市场助力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玉飞(大连商品交易所)

杨智玲(大连商品交易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王宪勇(大连商品交易所)


摘要:大豆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民生产业,也是中国期货市场的重要板块。三十年来,我国进口大豆产品消费不断升级,行业供给格局加速调整;期货市场自我进化、成长成熟,全方位融入大豆压榨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孵化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油巨头,助力保供给、稳价格、惠民生,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未来,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场外市场建设,丰富期货市场容量,提高期货品种竞争力,可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关键词:大豆产业;期货市场;演进历程


关于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思考

靖飞(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王玉玺,宁明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摘要: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种子问题作为2021年重点工作单独列出,种子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高度重视。本文针对农作物种业开展讨论,首先通过对种质资源和种源概念的辨析,明确农作物种源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作物种源“卡脖子”的特殊性,进而对种源“卡脖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加大引进国外种质资源力度、推进国有科研机构改革进程、做大做强种子企业等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作物种业;卡脖子;粮食安全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研究

刘鸿超,王晓伟(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卫洪(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农产品作为食品的源头,其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具有可追溯性、安全透明性、信息多方共享、不可篡改的优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本文在剖析农产品安全问题根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区块链技术的网络制度对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根源的作用,并研究设计了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最后,提出区块链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旨在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研究;账户链;交易链


城市参与驱动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行为逻辑

——基于成都蒲江箭塔村的经验考察

莫经梅,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各类群体的参与作为破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成都市蒲江箭塔村的典型案例解剖,重点探讨城市群体参与驱动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条件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体的绿色发展愿景、社会网络支持以及对农民自组织的赋能是其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初始条件,只有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城市群体参与才会有效;(2)在遵循农户认知意愿行动的行为框架下,城市群体首先强化先进小农户的绿色认知,再叠加城市社会资本并打通绿色农产品“出口”,最后通过乡村组织促进更多小农户实现成功转型。本文开启了外部力量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小农户行为及农业绿色发展的微观机制研究。

关键词:城市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计划行为理论


农业境外园区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中国路径

李书彦,谭晶荣(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形态,也是最早开展跨境投资的领域。从历史渊源看,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以种植园为载体的农业境外园区就遍布全球,成为当时农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二战后,跨国公司主导的农业海外投资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农业境外园区趋于多元化;21世纪以来,在全球粮价危机、海外囤田不断冲击全球农业治理秩序的背景下,中国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农业境外园区建设,为全球农业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梳理农业境外园区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从国际治理、国际投资和政治地理学等理论视角,系统阐述中国推进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理论逻辑。进一步剖析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成功实践,与农业“走出去”战略实现了良性互动、“有为政府”断提供制度供给、形成了以市场化运营为基础的多尺度协调机制。最后,结合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进一步推动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境外园区;对外直接投资(OFDI);历史脉络;理论逻辑


相对贫困与主观幸福感

周力,沈坤荣(南京大学商学院)


摘要:摆脱相对贫困,既是民心所向,又是施政所指。本文基于CFP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等效家庭规模”加权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或分城乡)中位数40%时,国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下降,以此标准识别相对贫困具有政策有效性。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参照系一般是同类户籍的群体,这种相对剥夺感会给国民的生活信心与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相对剥夺感来源于公共产品匮乏和社会不公经历,相对贫困群体融入社会的努力不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治理相对贫困,不仅需要强调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在供给层面的均等化,更要强调可获性及可获质量的均等化。摆脱相对贫困,应以人民的幸福线为指南,以人民的获得感为评判。

关键词:贫困;相对贫困;幸福感


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演变趋势及动因分析

江东坡,张秋洁(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既是各国政府保障公共食品安全的政策工具,也可能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政策工具。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是否具有保护性备受各界关注。本文运用历史数据,分析了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发展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仅总条目数增长迅速,其涵盖的食品类别和农药的种类都保持了持续扩大的趋势。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发展既坚持了“国际化”方向,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又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本土化”特色,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粮食安全以及食品消费结构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变化。尽管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80%以上食品的比CAC标准更为严格,但整体水平不高。最重要的是,严格指数整体升高的根本动因不是关税的降低,而是随着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相应更高的食品安全需求,以及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积极应对。这意味着,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没有替代关税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政策工具,仅凭严格指数判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是否具有保护倾向具有误导性。

关键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严格指数;保护主义


生产组织模式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的逻辑与路径

——基于江苏省的典型案例分析

黄惠春,管宁宁,杨军(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农业经营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规模扩张下农业经营的交易成本变化趋势,提出了通过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的路径,并运用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的典型案例佐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传统的“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模式无法彻底解决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与交易成本攀升的矛盾,当事人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导致农业经营仍存在“成本规模”困境;深度分工的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组织模式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可复制,可以解决规模扩大引起的成本增加问题,进而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的实现。据此,本文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组织模式;适度经营规模;农业经营规模化;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