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6期
切实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陈锡文(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探索......江泽林(8)
组织与制度
“三位一体”:从单一合作到综合合作的制度创新——基于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朱乾宇,龙艳,钟真(19)
农机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制度分析及实现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罗建强,姜亚文,李洪波(34)
企业领办型农民合作社新发展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刘学侠,温啸宇(47)
农民工市民化的优先瞄准对象:基于市民化权能特征和公共投入约束的政策锚定......熊景维(60)
土地问题
农地流转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及改进......陈振(76)
宅基地制度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财产权益纠偏的分析框架......林津,刘向南,吴群(89)
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成本收益与补贴政策优化......苏柳方,冯晓龙,张祎彤,仇焕广(100)
粮食问题
中国饲料粮进口的产品替代性与市场竞争关系......赵金鑫,田志宏,高玉强(111)
中国拓展大豆进口来源的可能性分析......宋海英,姜长云(123)
其他
2020年后国家贫困瞄准能力建设研究......刘成良(132)
切实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
陈锡文(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摘要:中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2020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资源和技术水平不足以满足食物消费需求,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量也创造了历史新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去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总规模巨大,要是不能依靠国内生产守住食物供给的主要部分这个底线也是很危险的。为了切实保障中国食物的供给安全,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挖掘国内潜力,另一方面要在国际上布好局。
关键词:食物;供给安全;新局面;保障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探索
江泽林(吉林省政协)
摘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在不同融合模式中发挥作用不同,对农民在融合主体中参与的收入分配影响也不同。要深刻认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理,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要素供给保障体系、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强化风险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关键词:产业融合;生产要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
“三位一体”:从单一合作到综合合作的制度创新——基于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朱乾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龙艳(湖南省财信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钟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合作经济的重大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从某一类型的单一合作发展为集生产、供销与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有利于全局性地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优势,在全过程合作和全要素合作两个维度上深化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合作社通过开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可以增加其与社员之间互助、互信、互惠的利益联结点,提高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进而优化组织内部收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促进农业产业链的重塑和价值链的重构。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作为案例,比较分析了合作社单一合作和综合合作的内在差异和关键机制,验证了上述逻辑,所得结论对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全过程合作;全要素合作
农机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制度分析及实现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
罗建强,姜亚文(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李洪波(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
摘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时高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引入服务主导逻辑及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农机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剖析了农机服务提供不同参与主体间的行为及运行制度上的冲突,以推动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目标,从多主体角度提出了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双重改进措施,进而设计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交易成本;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企业领办型农民合作社新发展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
刘学侠,温啸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摘要:企业领办型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在实践中存在信用合作业务风险、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和社区发展目标不对称等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认为企业需明确自身定位,履行规范者和监督者的责任,辅助村社集体开展信用合作;提出设计一种劳动基础上的“民主企业”改造模式,以实现股权多元化,提升治理效率;合作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向社会企业转型,关注就业并拉近与社区的距离。政策层面需完善对信用业务的监管和支持机制、调整法律对股权结构和分配制度的界定,并要求企业主体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企业领办型合作社;信用合作;民主企业;社会企业
农民工市民化的优先瞄准对象:基于市民化权能特征和公共投入约束的政策锚定
熊景维(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
摘要: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异及其差别化的市民化权能状况和规模庞大的市民化公共成本,使得采用“优先瞄准”市民化权能较高者的“有序递进”策略成为稳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必然选择。在界定了市民化中政府投入责任边界和成本构成的前提下,采用维持既有市民福利水平不变的“福利剩余”帕累托改进准则,本文构建了一个核算特定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最优目标和优先瞄准对象锚定标准的评估技术体系,据此估计出武汉市2019—2023年公共财政投入承载范围内的市民化人口容量规模依次为4.28万、9.19万、9.49万、9.46万和9.02万。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该市农民工市民化权能分布进行估计,上述市民化目标相当于测算周期内该市市民化优先瞄准对象为市民化总权能得分值不低于0.74、0.69、0.65、0.63和0.61的农民工群体。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细致的成本核算和投入规划,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并不是难以想象的财政包袱,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不是难以遂行的任务。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投入;市民化人口容量;市民化权能;政策瞄准
农地流转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及改进
陈振(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摘要:农地流转已经开始引发复杂多样的风险问题,然而农地流转风险研究尚处起步阶段。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农地流转风险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研究发现,存在风险识别过于宏观且缺乏一定深度、风险评价忽略了不同风险相互间的影响关系、风险成因分析过于宽泛简单,导致风险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未来首先应从“流转阶段”和“参与主体”两个维度出发,识别农地流转不同阶段、不同参与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然后,确定各类风险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而构建农地流转风险网络,并对网络关系数据和结构特征展开评价;最后,揭示农地流转风险形成机理,厘清各类风险的风险源及其作用路径,并从各类风险的风险源出发提出相应防范对策。
关键词:农地流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范
宅基地制度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财产权益纠偏的分析框架
林津(南京农业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
刘向南(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吴群(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宅基地制度优化需要纠正农户宅基地财产权益获得偏差,并允许农民获得更多宅基地财产权益。本文基于农民在现实宅基地利用中的财产权益实现差异,从权、益二分视角构建了事实财产权益格局的四象限模型和财产权益偏差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形成农户事实宅基地财产权益偏差的产权制度安排和农民行为能力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对农户事实宅基地财产权益的纠偏是推动宅基地制度优化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农户宅基地财产权益纠偏的基本逻辑,本文提出宅基地制度优化需要构建农民基本居住权益保障体系,完善法定权利结构,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优化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同时促进农民获得更多宅基地财产权益。
关键词:宅基地;事实财产权益;权益偏差;四象限模型;制度优化
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成本收益与补贴政策优化
苏柳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冯晓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祎彤,仇焕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目前东北地区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这与技术模式的适宜性分析不够、补贴政策激励不足有关。本文基于农户和典型案例调查数据,以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覆盖还田、深翻还田和碎混还田三种技术模式在该地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并从农户和农机作业者两个角度对不同技术模式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东北三省已有秸秆还田补贴政策,发现该地区的补贴政策主要存在补贴标准不合理、补贴对象与技术采纳主体脱离和不明确、缺乏对基层主管部门相关工作的补贴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分阶段合理分配补贴资金、对农户和农机作业者采取差异化补贴、加强基层工作补贴等政策建议方案。
关键词:覆盖还田;深翻还田;碎混还田;成本收益;补贴政策
中国饲料粮进口的产品替代性与市场竞争关系
赵金鑫(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田志宏(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玉强(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在饲料粮进口呈现产品多样化、来源多元化格局下,对中国饲料粮进口的产品替代性和市场竞争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饲料粮进口市场格局及供给效率状况。利用2010—2019年月度进口贸易数据,基于Cox检验确定了适用的区分来源进口需求系统,利用模型估计结果测算了区分进口来源的多种饲料粮的支出弹性、马歇尔价格弹性和剔除收入效应的希克斯价格弹性。创新之处在于,将4种关联的饲料粮产品纳入同一进口需求系统,并对进口来源加以区分;将Cox检验应用于甄别更适用的进口需求模型系统,有效降低模型选择不当造成的结果偏误。研究发现,饲料粮的进口来源集中,玉米和高粱的主要来源国之间呈现一定的竞争关系;大麦主要来源国之间的竞争性不强,中国对进口大麦具有稳定的需求和来源地,对主要来源国有较强的依赖性;未来饲料粮需求的满足将更多依靠进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进口玉米、大麦和高粱相互之间呈现较强的替代性,DDGS与玉米、大麦、高粱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关键词:饲料粮进口;产品替代性;市场竞争;Cox检验;区分来源进口需求系统
中国拓展大豆进口来源的可能性分析
宋海英(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经贸系)
姜长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摘要: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日益升级,围绕大豆能否摆脱对美国进口依赖的讨论不绝于耳。本文基于国内大豆需求长期强劲增长的事实,探究中国拓展大豆进口来源的途径,发现短期内可增加对中国出口大豆的国家仅有乌克兰、加拿大和俄罗斯,拓展国外大豆进口来源需支付较高的额外成本,增加国内大豆产量进而取代自美国大豆进口的难度很大。长期来看,潜在国扩大大豆种植的土地充足,但需要大量投资,且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中国拓展大豆进口的运输条件通畅,但受相关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较大。因此,提出研究大豆贸易潜力、扩大海外农业投资、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拓宽大豆进口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豆;美国;依赖;进口;可能性
2020年后国家贫困瞄准能力建设研究
刘成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贫困瞄准能力是国家认证能力的重要表现,虽然在精准扶贫时期国家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贫困瞄准能力与贫困治理目标以及治理体系不匹配等问题仍然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精细化设计的贫困量表难以准确评估贫困户、贫困瞄准能力也难以应对乡村的弱分化社会结构,贫困瞄准除了存在错评型偏差、漏评型偏差,此外还存在着模糊型偏差等问题。研究发现,贫困瞄准机制与贫困人口规模分解机制的矛盾影响着贫困认证体系的目标达成,由于国家贫困瞄准能力无法应对基层复杂的社会事实,结果造成贫困瞄准偏差难以消除。长远来看,贫困瞄准能力长效建设需要在四个层面继续发力:完善贫困认证体系,建立浮动型政策帮扶体系,强化对贫困问题的动态化、常态化治理;坚持分类治理原则,明确贫困瞄准的事实标准,改变计划色彩浓厚的贫困人口分解机制;完善公共政策的适应与调适周期,保持灵活调整的纠偏能力,综合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将贫困户造假、福利欺诈等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关键词:精准扶贫;地方治理;贫困瞄准;国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