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5期目录
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脱贫历史性成就的经济学解释......钟甫宁(4)
中国的减贫经验与展望......李实,沈扬扬(12)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吕承超,崔悦(20)
复合经纪机制: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结构的形塑——基于湖北省B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作实践......郑永君,王美娜,李卓(33)
老年人参与和乡村治理有效:理论建构与实践机制......王辉,宋敏(45)
土地问题从不种地农民也能领取农业补贴谈起——兼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后的补贴发放方式......冷博峰,李谷成,冯中朝(54)
基于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视角的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研究......吴一恒,马贤磊(66)
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的理论障碍与廓清——以重释“一户一宅”为切入点......吴昭军(78)
产业经济
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稻谷价格上涨情势、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李俊杰,李建平,袁月,张晓,李文娟(90)
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及优化升级研究......张喜才(99)
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赵霞,陶亚萍,胡迪(107)
其他
市场与政府结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研究......田云,陈池波(120)
城乡融合视域下特色村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颜培霞(137)
中国农村脱贫历史性成就的经济学解释
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脱贫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的全部脱贫,创造了全球的奇迹。这一伟大成就不仅具有全球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也加深了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即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流动性存在巨大差异、资源结构失衡的条件下,单一资源追逐自身利益的流动方式既不能导致全局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不能缓解区域性贫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导的以全局利益为目标的多种资源协调配置可能在提高总体配置效率的同时消除区域性贫困。
关键词:贫困;收入分配;资源配置;资源流动性;资源结构失衡
中国的减贫经验与展望
李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扬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摘要:2020年底,中国兑现了在现行标准下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承诺,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回顾中国近40年的扶贫经验,有助于为构建2020年后中国缓解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提供借鉴。本文拟从贫困内涵演进、减贫目标与战略、扶贫手段、扶贫治理等层面分析和解释中国减贫经验,并对未来缓解相对贫困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扶贫治理;减贫长效机制;精准扶贫;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
吕承超,崔悦(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依据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体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对201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极化指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发展水平处于非均衡状态,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逐渐降低趋势,存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态势;整体和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大,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距;中国整体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极化程度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但各地区极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整体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多极分化和两极分化趋势,其他地区无极化趋势。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指标评价体系;时空极差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
复合经纪机制: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结构的形塑
——基于湖北省B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作实践
郑永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王美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李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经纪理论,通过赢利经纪、保护经纪和行政经纪的概念构造出“复合经纪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湖北省B镇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案例,对乡村振兴中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机制、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乡村有效振兴的运作机制以及乡村振兴对基层治理结构的形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上而下的政策势能、地方政府的基层创新和村两委的功能不足是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原因;(2)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关键性中介组织,通过复合经纪机制将政府、农户、企业、村两委联结起来,并形成多元合意的利益共同体,进而促进乡村有效振兴;(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使政府项目进村和企业资本下乡,因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组织农户和整合土地中的功能优势,成为村级项目承接和市场对接的替代性组织;(4)乡村振兴中通过复合经纪机制形塑而形成的多元合意的利益联结共同体是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新结构。
关键词:乡村振兴;土地股份合作社;基层治理结构;复合经纪机制;多元合意的利益联结共同体
老年人参与和乡村治理有效:理论建构与实践机制
王辉(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宋敏(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决定了老年人参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社会治理领域研究热点。故此,本文在综合交叉基础上提出老年人参与如何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这一研究问题。首先,从效果、效用和效率三个层面来阐释治理有效性,并以内生发展视角来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治理进行理论建构。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政策文本梳理指出,老年人通过担任村干部以优化治理队伍,动员关系网络以链接治理资源,参与村庄建设以减少治理成本,生产老年福利以搭成治理伙伴等实践机制来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最后,提出了优化老年人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参与;治理有效性;乡村治理;实践机制;内生发展
从不种地农民也能领取农业补贴谈起
——兼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后的补贴发放方式
冷博峰,李谷成,冯中朝(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转出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领取根据农户土地承包面积发放的农业补贴,这引起了不小的批评。本文从补贴的分配效应、农地经营规模、非农就业、市场扭曲、基层政府的工作难度、WTO农业补贴规则、当前土地流转比例、农民心理感受和代际补偿性等方面,以当前实行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为例,讨论了按照承包面积发放补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研究发现,2016年中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实行的主要农业补贴项目的发放方式是恰当的。基于研究结论,对未来“十四五”期间的补贴发放方式提出以下建议:(1)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继续在主要根据农户承包面积发放的基础上,压实耕地地力保护责任;(2)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继续在依据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实际经营面积发放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多元灵活的发放方式;(3)其它按照土地面积发放补贴的项目参照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思路,对普通农户与当期生产面积脱钩,按照固定的基期生产面积进行补贴,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当期生产面积进行补贴,并将增量补贴资金向其适度倾斜。
关键词:农业补贴;承包面积;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分配效应
基于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视角的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研究
吴一恒,马贤磊(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如何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始终是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着重考察不同治理内容对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地方行政干预为主的外部治理环境显著提升了土地流转数量,并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转型;以协调相关主体契约关系为主的内部治理结构设置能够进一步从流转契约的签订、执行、监督与管理等维度提升流转质量。现阶段,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因此,本文认为,在继续优化农地产权制度与政府适当干预措施的同时,积极引导村集体参与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管理,是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健康发育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土地流转;交易成本;外部治理环境;内部治理结构
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的理论障碍与廓清——以重释“一户一宅”为切入点
吴昭军(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农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属两类不同物质要素,不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制度嵌套于宅基地上,宅基地使用权主体不是农村承包经营户,亦非由流动家庭成员构成的“户”。其初始取得主体是申请时家庭全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在共同关系存续期间为各权利人共同共有,待共同关系终结时可以分割份额。宅基地使用权为个人财产,属于继承法所调整的遗产。继承发生于个体的权利人死亡之时,继承人可以就其共有份额进行继承和分割。“一户一宅”原则不构成对继承权的限制。不具有本集体成员身份的继承人可以继承取得宅基地使用权,而非宅基地租赁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不以同时继承房屋所有权为条件,继承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亦不以房屋存续期间为期限。
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农户;一户一宅;宅基地租赁权
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稻谷价格上涨情势、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李俊杰,李建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袁月,张晓(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李文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摘要: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及在粮食安全、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连锁反应,使中国稻谷价格波动的情势和调控局面更加复杂和敏感。通过稻谷、大米等关联产品价格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稻谷价格涨幅处于合理区间,呈现“籼强粳弱”和“稻强米弱”、副产品价格上升明显、与国际价格联动偏弱等特征。新冠疫情与自然灾害、国际粮食局势变化及国内猪周期引起的饲料粮需求增加等因素相叠加,造成了稻谷供求形势的预期变化,推动中国稻谷价格上涨。政府在实施合理调控防范投机炒作等应急措施的基础上,要发挥粮价上涨的积极意义,从长远层面布局粮食安全,提高种粮大户抗风险能力、稳定稻谷产能。
关键词:稻谷价格;粮价上涨;价格影响因素;调控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及优化升级研究
张喜才(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摘要:大量种植高附加值的生鲜农产品之后,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是贫困地区在后脱贫时代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持续改善,但也出现了诸如产地供应分散不及时、物流成本高、供应链不协调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冲击再次暴露了其脆弱性。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找出生产、产地物流、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四个薄弱环节。在供应链主体、环节、要素、网络和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最后,提出实施农产品供应链扶贫战略、强化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冷链物流设施、打造扶贫公益物流干线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
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赵霞,陶亚萍(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胡迪(南京财经大学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作为世界第一的粮食生产、消费以及进口大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是构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界定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从粮食供给总量、供给结构、流通通道、产业链条和市场地位五个方面对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并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认为:第一,现阶段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粮食获得能力的可竞争性;第二,我国粮食产业在国内粮食供给总量、国内粮食流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大型跨国粮商全球产业链布局能力和国际规则参与制定程度有所提升;第三,国际粮源基地、粮食流通通道、跨国引领企业、科技创新支撑等薄弱因素阻碍了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第四,发挥粮食产业现有优势,争夺国际粮食供应链的关键点,实现粮食链网重构、共治与优化是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
市场与政府结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研究
田云,陈池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各地农业碳排放权初始余额作为依据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权奖惩制度,而后将其与农业碳汇补贴制度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形成了新型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全国有10个省份可以享受因为农业碳排放权盈余所给予的奖励合计为99.52亿元,其中山东居于榜首,而天津最低;其他21个省份则会由于碳排放权处于欠缺状态而被处以罚金合计为119.39亿元,其中湖南所遭受的处罚力度最大,而陕西最小。(2)河南、黑龙江以较大优势占据了农业碳汇补贴的前2位,而北京最低;补贴标准则以吉林居首,青海最低;基于补贴额度与标准的数值差异,可将31个省份划分为“双高”“高收益-低效益”“低收益-高效益”以及“双低”等不同类型地区。(3)农业碳减排补偿的综合效应显示,河南以微弱优势占据补偿金额的榜首位置,山东、黑龙江紧随其后;而西藏、青海和福建依次排在倒数后3位,不仅无补偿,还需承担数额不低的罚金。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农业碳减排;奖惩;补偿
城乡融合视域下特色村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
颜培霞(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推动特色村经济转型,将其建设成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支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城乡融合视域下,立足特色村经济转型内涵,从农业增长、质效提升、结构优化三个维度,本文构建了以“市场扩张、功能集聚、模式创新”三大动力机制为核心的经济转型逻辑框架。市场扩张,通过生产规模累积、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发展导向效应,是拉动特色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引擎;功能集聚,通过知识溢出、分工深化和组织保障效应,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支撑特色村的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模式创新,是特色村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主要通过拓展高级要素禀赋、引入现代农业组织以及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助力现代乡村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特色村“经济、生态、文化”融合互动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城乡融合;特色村;经济转型;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