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平台» 智库平台» 研究简报

2001年第10期(总第93期) 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朱希刚)

来源 :文章来源 :系统管理员 作者: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1-11-10

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

朱 希 刚 研究员

农业结构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就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农业的收益在下降

这些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而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因此,单位农产品纯收入下降很多。在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没有扩大的情况下,每公斤农产品纯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的减少。

在1995-2000年期间,全国的每公斤稻谷生产成本变化不大,但农民的出售价格却从1995年的1.61元下降到2000年的1.03元,使纯收入从0.77元降到0.18元,下降了77%;小麦的成本从0.95元略为上升到1.06元,但价格却从1.51元降到1.10元,使每公斤小麦的纯收入从0.56元降到1999年0.07元,2000年则为负值-0.05元;玉米的成本从0.67元上升的0.76元,价格则从1.34元下降到0.86元,纯收入从0.67元降到0.10元,下降了85%;大豆的生产成本变化不大,但价格从2.58元降到2.06元,纯收益由1.36元下降到0.73元,下降了46%;油菜籽原来的纯收入就不高,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从1998年起,每公斤油菜籽的纯收入都是负值;棉花的生产成本变化不大,但价格下降很大,从1995年的14.73元降到2000年的10.35元,纯收益从6.49元下降到2000年的3.26元,下降了50%。

同样,由于价格的下降,农民生产水果的收入也在减少。例如苹果,农民生产1公斤苹果的纯收入,1995年为1.07元,到2000年只有0.23元,下降了76%。

畜牧业产品情况要好一些。由于饲料价格的下降,专业养猪农户的生产成本从1995年的7.04元/公斤,降到了2000年的5.38元/公斤,下降了24%,但售价也从7.65元/公斤下降到了5.93元/公斤,下降了23%,这样生产1公斤猪肉(毛重)的纯收入从0.61元降到0.55元,仅下降10%。肉鸡的价格有下降,从8.16元下降到6.41元,但成本也从7.62元下降到5.53元,所以生产肉鸡的专业农户的纯收入虽然年度之间有波动,总体上的纯收入还是提高的。饲养菜牛的专业农户的纯收入比较稳定。奶牛专业农户由于牛奶价格提高使其纯收入增加。

从作物生产的每亩净产值也可看出收益的明显下降。1995年每亩稻谷的净产值505元,2000年下降到279元,下降了45%;小麦1995年的亩净产值259元,2000年则为115元,下降了56%;玉米1995年的亩净产值375元,2000年186元,下降了50%;大豆1995年的亩净产值240元,2000年为184元,下降23%;油菜籽1995年的亩净产值为207元,2000年减少到133元,下降36%;棉花1995年的亩净产值779元,2000年则为613元,下降21%。

由于大多数作物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在1999年,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41%,玉米高50%,大豆高31%,大豆油高出1倍,油菜籽油高97%,在2000年,国内市场价格继续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因此,希望通过提高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是很难的。

 

提高耕地经济效益

    20多年来,我国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满足了我们对粮食的需求,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是按最大产量去组织生产,加上生产规模很小,使单位农产品成本很高,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而畜牧业、水产业、水果、蔬菜、花卉、稻谷、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具有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因此,必须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现有耕地的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减少并逐步淘汰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使生产的产品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不是追求每亩地有多高的产量,而是要追求每亩地最高的纯收益,每一元投资的最高回报。因此,农业生产的目标要从高产转向在保持生态环境前提下去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政府的农业发展策略,也要从长期的国内市场保护为主,向以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为主转变。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产业。

    还要抓住当前粮棉等大宗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优化粮棉等的品种,全面提高品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的生产方式,提高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市场的赢利能力。

    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还要对生产规模、经营模式、营销体系、投融资体制等方面进行重大的调整。例如土地制度,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基本权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通过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使用权交易的谈判、合约议定等途径,促进耕地在农业领域内的合理流转,进而推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

但是,由于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农业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特别是农户经营规模小等原因,当前我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还有很大的难度。

发展非农产业,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的数量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根本原因是从事农业的农民的数量太多。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一直在增加,而农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从1992年开始到1996年,连续5年逐年减少,5年减少了1777万人。这主要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进入乡镇企业的人数有了较快的增长,5年增加了2927万人,它不仅吸纳了农村新增的劳动力,而且还消化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开始减少,加上城市对农民进城打工实行了更多的限制,农业劳动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997年农业劳动力净增174.5万人,1998年净增191.5万人,1999年净增285.4万人。2000年比1999年减少114.3万人,但仍比1998年多171.1万人。

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增长已进入高峰期,如果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加收入就越发困难。只有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才能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数量,才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增加从事农业的农民及其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同时,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在非农部门就业,意味着农民的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的增加。这样,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会有较快的增长。

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的重大而有效的决策。据统计,我国2000年人口城镇化的名义水平为36.1%(实际水平约25%左右),与世界上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滞后20个百分点。与我国工业化水平相比,滞后10个百分点。一般的说,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将超过1%。为了城镇化的正常发展,应该下决心取消城乡户籍分割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取消对农民进入大中城市打工的许多限制。

近些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快,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要继续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近60%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在城市,这不仅加大了运输损耗,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难度。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地处城镇的乡镇企业是最有利于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乡镇企业应该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角。此外,目前乡镇企业中80%从事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很小。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从事第三产业的乡镇企业将会有大发展。

政府正在推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的产业链条,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很大的。

发展农民的家庭经营非农产业,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政府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00年,农民户均从家庭非农产业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为336元,比1996年增加124元,增长了58%。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不能离开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幅度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因而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但是要注意,农村城镇的发展不能离开农业。

不离开农业应该是农村城镇发展的特色,也是农村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农业不仅是为人们提供食物和轻纺原料,而且还有环境、景观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农村城镇建设,不应模仿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一定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解决好与农业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为了建设一个适合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民用与农用相协调的农村城镇,一定要制定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既要保护好优良农田和农业资产,又要有良好的生活设施和区域环境,使农民愿意到城镇居住,同时,还能吸引大中城市居民返回农村城镇定居。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十分关心食物的安全性问题。因此,今后农业的重心是要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和放心的食品,这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农业生产上按绿色食品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外,农村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不能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或潜在的不良影响。为了保证做到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和放心的食品,今后将要对农畜渔产品的生产地进行认证和检查。如果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问题,那么你那个地方生产的农畜渔产品将不会有市场销路。在农村城镇建设中,除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以城镇为中心,建立安全和放心食品的生产、销售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系统,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城镇重视和支持所在地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和支持农业骨干。今后区域农业的骨干将是大规模的农户、民营的农业企业、小区域集体经营的农业集团等。农村城镇发展中应拿出力量培养和支持农业骨干的壮大,确立以农业骨干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制。

农村城镇不离开农业,城镇的发展就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较大幅度的增加。农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了,反过来又能进一步促进城镇的更大发展。

 

                                          2001/9/25

友情链接